【现场直击】考古课的意外收获
7月1日上午,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师生在理科楼群施工区开展例行教学时,探铲在1.5米深处触及石质构件。经12小时抢救性清理,一块长1.8米、宽0.9米的青石碑重见天日。现场视频显示:
碑文首行清晰可见"大明嘉靖三十六年"纪年
局部保留朱砂填色痕迹
底部发现三枚"万历通宝"压胜钱
"这可能是北京西郊现存最完整的明代地界碑。"带队教授孙华指着碑侧"慈寿寺"刻痕解释。校方立即启动文物应急预案,目前发现区域已搭建临时保护棚。
【学术解码】穿越460年的校园叙事
碑文记载了嘉靖年间清丈土地的官府文书,其中"海淀圩"等古地名与今日北大位置高度重合。值得关注的是: ✓ 出现"学田廿亩"的珍贵教育史记载 ✓ 碑阴刻有罕见的明代算术符号 ✓ 材质检测显示为房山汉白玉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张忠培评价:"这为研究明代北京城市扩张提供了坐标式实物。"考古团队运用三维建模技术,已成功复原碑文缺失部分的17个关键字符。
【文化涟漪】从实验室到网红打卡
北大迅速推出"走近嘉靖碑"系列公众考古活动: • 7月5日起开放VR拓碑体验 • 开设"石碑背后的数学史"直播课 • 学生自发创作"如果石碑会说话"条漫
历史系大二学生王颖展示的创意周边——以碑文为元素的"学术盲盒",已在社交平台获得10万+转发。正如文博学院院长所言:"这次发现证明,北大校园本身就是一座活态博物馆。"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