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亮点:每学年8课时的"AI素养金字塔"

2025年秋季学期起,北京市将成为全国首个将人工智能课程纳入义务教育体系的地区。根据市教育局发布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实施方案》,课程设置呈现三大突破:

梯度化教学:三年级起分学段设置"认知→应用→创造"三阶目标

双轨制内容:50%课时用于机器学习等实践,50%探讨数据隐私等伦理议题

虚实结合:配套AI实验室将覆盖80%公立学校,支持手势编程等交互学习

3c543e8dd04692422af0fc50b4ca66ef.jpg

课堂实录:当小学生遇见机器学习

在人大附小试点班级,孩子们正通过"熊猫保育"项目理解神经网络:

用图形化工具标注200张熊猫照片训练图像识别模型

分析AI误判案例讨论算法偏见问题

分组设计"智能投喂装置"解决秦岭保护区实际问题
"这比背公式有趣多了!"参与项目的王同学展示其团队获得市级奖项的栖息地监测方案。

专家解读:培养与AI共处的下一代

北师大教育技术研究院李教授指出:"课程特别强调'技术向善'理念,比如用《西游记》角色设计伦理辩论,让孩子理解算法推荐可能造成的'信息茧房'。"课程还包含:
✓ 用智能音箱工作原理讲解语音合成伦理
✓ 通过校园垃圾分类AI督导员实践责任教育
✓ 模拟联合国式的AI国际治理沙盘演练

家长关心的5大问题

针对调研中86%家长提出的疑虑,市教委回应:
◉ 不增加课业负担:课时从综合实践课中调剂
◉ 零基础教学:使用"积木式编程"降低门槛
◉ 师资保障:2000名教师已完成华为等企业的AI教学认证
◉ 设备支持:学校将配备国产教学专用AI盒子
◉ 评价体系:采用过程性档案袋评估取代考试

即日起可登录"首都教育"APP预约课程说明会,参与家长将获得《家庭AI启蒙指南》及少儿编程平台VIP体验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