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9日,锡林郭勒讯——在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的草原深处,45岁的蒙古族牧民巴特尔研发的第三代"智牧者"机器人正式投入应用。这个形似小勒勒车的装置,正以每天20公里的巡航里程改写传统放牧方式。

一顶蒙古包里的科技创新

"看着阿爸每天骑马追羊群摔伤腿,我就想造个‘电子牧羊犬’。"巴特尔展示着机器人核心部件:

双模驱动系统:顶部1.2㎡柔性太阳能板+备用锂电池,满足72小时连续工作

智能围栏技术:通过北斗定位划定电子放牧边界,羊群越界自动触发声波驱赶

5G直播模块:配备红外夜视摄像头,牧民可实时查看羊群状态与草场情况

当地科技局测试显示,该设备使单户牧民管理半径从3公里扩展到15公里,转场效率提升40%。

c3a342c5c475c4da83cb290a03c79a4e.jpeg

草原上的数字革命

这项发明正在产生连锁反应:

生态保护:精确控制放牧范围,草场恢复周期缩短30%

文化传承:直播功能让城市消费者见证传统剪毛、接羔等牧业生产

产业升级:配套开发的羊肉溯源系统已接入盒马鲜生供应链

"现在年轻人愿意回来养羊了。"旗长孟克表示,全旗已组建"牧机合作社",明年将推广300台套。

从草原走向世界的"中国方案"

中国农业大学李教授指出:"这种‘低功耗+强实用’的创新范式,为全球牧区智能化提供了新思路。"据悉,该技术已引起蒙古国、哈萨克斯坦等国牧业部门关注。

(文末含机器人工作视频链接及定制版购买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