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款汉字输入系统实现"所想即所得"

历史性突破: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

2025年7月12日,清华大学医学院联合计算机系宣布,成功研发全球首个支持汉字输入的脑机接口系统。在301医院的临床试验中,渐冻症患者王先生仅凭思维,就以每分钟12字的速度完成了《兰亭集序》的默写。该系统三大核心突破包括:

汉字解码算法:独创的深度学习模型能识别超8000个汉字字符的神经信号特征

无创采集技术:采用柔性电子织物头环,信号分辨率达到0.1μV,媲美植入式电极

自适应学习:系统可根据个体脑电特征动态优化,准确率每周提升3%-5%

项目负责人高小榕教授表示:"我们破解了表意文字系统的神经编码规律,这是西方团队未能突破的技术壁垒。"

e4daa35cc08eafafb19aceee9760e1f3.jpeg

技术解密:四大创新引擎

神经符号映射:建立汉字偏旁部首与特定脑区活动的对应关系库

注意力增强:通过经颅电刺激提升信号信噪比,使识别率突破95%

语境预测:结合语言模型预判思维轨迹,输入速度较英文系统快40%

多模态反馈:触觉+视觉协同刺激形成闭环训练系统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其"脑纹识别"技术——就像指纹一样,每个人的汉字思维模式都具有独特性,系统能自动适配不同用户的思维特征。

产业风暴:重新定义人机交互

这项技术已引发链式反应:

医疗革命:协和医院计划为失语症患者配备首批商用设备

教育创新:教育部试点"思维写作"课程,提升特殊儿童表达能力

消费电子:华为、小米等厂商竞相争夺技术授权,智能眼镜成最佳载体

Meta首席技术官安德鲁·博斯沃思评价:"这标志着非拉丁语系国家在脑机接口领域实现弯道超车。"

未来已来:从医疗辅助到思维互联网

研究团队透露下一步规划:

群体脑联网:实现多人思维协同创作,已完成5人联机诗歌接龙实验

记忆存储:开展汉字书写记忆的长期保存研究

文化传承:建立濒危方言的神经表达数据库

"当思维能直接转化为文字,人类文明的传承方式将被重新定义。"语言学家周海中教授如此评价这场突破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