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7日,历经三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025修订版)正式施行。这部被学界称为"史上最严"的野生动物保护法规,不仅将穿山甲、长江江豚等187个物种新增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名录,更创新性建立"栖息地连带保护制度",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精准化、系统化新阶段。
一、立法突破:从物种保护到生态治理升级
全链条打击非法贸易
新法首次将"禁止食用所有陆生野生动物"写入总则,并规定对非法交易平台实施"双罚制"——既追究经营者责任,又处罚网络服务提供者。据立法专家透露,该条款直接回应了2023年破获的"7·15"特大跨境野生动物走私案教训。
数字化监测体系
配套建设的"国家野生动物基因数据库"已收录12万份生物样本信息,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从栖息地到消费终端的全程溯源。云南省林业局试点应用的AI红外相机网络,半年内已自动识别并上报保护动物异常活动137次。
二、民生温度:立法背后的平衡智慧
特种养殖转型方案
针对原合法养殖户,财政部设立30亿元专项补偿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推出的"林下经济转型包",已帮助2000余户养殖户改种铁皮石斛等生态作物,户均年收入提升18%。
科学防控新机制
新增"人兽冲突预防专章",要求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配备脉冲围栏等防护设施。四川省雅安市建立的"猴粮投喂站"模式,使野生猕猴毁坏农田事件下降76%。
三、全球视野:中国方案的示范价值
本次修法首次引入"气候变化适应性保护"概念,要求对青藏高原等生态脆弱区物种实施动态保护等级调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亚太区主任马超勇评价:"这种前瞻性立法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提供了范式转换思路。"
全民参与:每个人都是生态哨兵
即日起,"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微信小程序上线违法线索举报功能,市民拍摄到疑似违法行为可直接推送至属地森林公安。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开展的"小手拉大手"普法活动中,孩子们创作的野生动物保护童谣已在短视频平台获超500万次播放。
(正文完)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