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7月15日,全国主产区累计收购新季夏粮达1.28亿吨,较去年同期快5个百分点。在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这场"抢粮战"的胜利既彰显了粮食安全底线思维,也折射出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深层成效。
一、政策组合拳打通"最后一公里"
智能收储系统显威力
今年全面推广的"粮闪付"平台实现农户"一次预约、全程无忧",山东德州种粮大户王建国通过手机APP完成37吨小麦交售,从质检到收款仅用2.8小时。"以前排队三天是常事,现在就像点外卖一样方便",他的感慨道出全国530万使用该系统的农民心声。
托市收购筑牢安全网
针对河南等部分地区赤霉病多发情况,国家及时启动超标小麦专项收购,按照"分等定价、专仓处置"原则,既守住食品安全红线,又保障了农民收益。中储粮数据显示,专项收购已消化等外粮186万吨,为农民挽回损失超9亿元。
二、产业链升级激活"金色效益"
优质优价成新常态
强筋小麦收购价同比上涨12%,带动优质专用品种种植面积突破1.2亿亩。河北隆尧县农业合作社理事长李红梅算账:"我们种的'师栾02-1'每斤多卖0.15元,2000亩地就多赚60万,这比任何补贴都实在。"
产后服务延伸价值链
全国建成1.4万个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提供烘干、清理、收储"一条龙"服务。江西鄱阳湖区的种粮户再不必"看天晒粮",烘干塔24小时运转确保稻谷含水量稳定在13.5%的安全线。
三、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担当
在国际粮价波动加剧的背景下,我国夏粮丰收为全球粮食安全注入稳定性。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马文森特别指出:"中国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近20%人口,同时保持95%以上的粮食自给率,这是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生动实践。"
展望:随着秋粮生产进入关键期,农业农村部将启动"三秋"生产百日行动,重点推广抗逆品种和节水技术,续写全年粮食产量1.3万亿斤以上的新篇章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