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天宇
2025年7月21日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电


【历史性时刻】

今日9时28分,随着航天员李聪、张陆先后安全返回问天实验舱,标志着神舟十八号乘组圆满完成首次出舱任务。本次6小时23分钟的太空行走中,两名航天员成功安装新型机械臂适配器,为后续"巡天"光学舱对接奠定基础。值得关注的是,任务中首次测试的"飞天-3"改进型舱外航天服表现优异,在-120℃至120℃温差环境下保持稳定运作。

d20ef7d31b8b6b676d3304185adfab06.jpeg



【技术解码】

机械臂系统升级
新部署的"天和-2"机械臂适配器采用模块化设计,其负载能力提升至12吨(较前代提高30%),配合激光雷达精准定位系统,可实现毫米级对接精度。航天科技五院专家透露,该系统将支撑未来三年内空间站从T字形向"十"字构型的扩展。

智能维生系统突破
本次出舱验证的舱外应急补给装置,可在航天员遭遇突发状况时提供长达8小时的氧气与电力支持。该系统独创的"双回路温控"技术,已申请国际专利。

扩建工程时间表

2025Q4:发射"巡天"光学舱(含世界首台太空冷原子钟)

2026Q2:完成第二个实验舱段对接

2027年:实现长期驻留6人乘组


【全球视野】

不同于国际空间站的合作模式,中国空间站独创"核心舱+自由扩展"架构。航天专家周建平表示:"这种设计使单个舱段故障不影响整体运行,且扩建成本降低40%"。目前已有17国项目入选空间站科学实验计划,其中瑞士的微重力生物制药实验将与扩建工程同步启动。


【航天员日志】

"当我在舱外看到地球弧线时,突然理解了什么叫做'人类命运共同体'。"航天员张陆在任务后的视频连线中动情说道。乘组在轨期间还培育出首批太空水稻,其生长数据将助力未来深空探测生命支持系统研发。


【未来已来】

随着扩建工程启动,中国空间站将形成包括"天和"核心舱、2个实验舱、1个光学舱及1艘货运飞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