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亚运 | 2025年7月21日 杭州报道
一、开篇:亚运圣火熄灭后的新使命
当杭州奥体中心"大莲花"屋顶的最后一盏景观灯在去年10月熄灭,这座承办过亚运会开闭幕式的标志性建筑,正迎来比赛事期间更艰巨的挑战——如何让投资超百亿的亚运遗产真正融入市民生活?今日公布的《杭州亚运场馆赛后利用总体规划》给出答案:未来三年,全市57个亚运场馆将分批次改造为全民健身中心,预计新增公共体育面积达120万平方米。
二、转型亮点:科技赋能+精准服务
1. 智能改造方案
空间魔术:游泳馆通过可升降池底实现深浅区切换,既满足专业训练又适配儿童游泳课
数字孪生:黄龙体育中心部署智能预约系统,用户可通过小程序实时查看器械使用热力图
节能典范:钱塘轮滑馆光伏屋顶年发电量可供2000户家庭使用,获LEED铂金认证
2. 服务创新
拱墅区电竞馆转型案例尤为典型。这个曾举办亚运电子竞技赛事的场馆,如今工作日白天是老年大学的智能设备培训基地,晚间变身为青少年编程课堂,周末则恢复电竞比赛功能。"我们就像乐高积木,根据不同需求重组空间。"运营负责人李娜展示着可移动看台系统。
三、民生温度:那些被改变的生活
在下城区城中村住了30年的退休教师陈建国,如今每天步行8分钟就能到改造后的亚运羽毛球训练馆晨练。"以前这里挂着'闲人免进'的牌子,现在保洁阿姨都能和专业运动员共用场地。"他指着场馆入口处的"市民荣誉墙"——这里展示着普通健身者打破的个人记录。
四、专家视角:大型赛事遗产利用的"杭州模式"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周明指出:"这套改造方案有三大突破:一是建立'一场馆一档案'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二是首创政府主导+商业保险托底的运营风险分担机制;三是开发出可复用的场馆功能转换评估模型。"该模式已被国家体育总局列入《大型体育场馆综合利用指南》修订版。
五、未来蓝图:15分钟健身圈再升级
根据规划,到2028年杭州将实现:
所有亚运场馆公共交通30分钟覆盖率达100%
公益时段比例提升至日均6小时
衍生50个社区体育合作社 市体育局局长许峰透露:"我们正在开发亚运场馆数字孪生平台,市民未来可用健身积分兑换场馆VIP权益。"
【记者手记】 在杭州奥体中心施工现场,原先放置颁奖台的位置,工人们正在安装一组智能体测设备。这个细节或许正是杭州亚运遗产转化的最佳注脚——让荣耀的赛场,成为每个普通人追求健康的起跑线。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