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2025年7月22日,由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主办的"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成立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举行。这标志着中国倡议的绿色丝绸之路建设迈入机制化合作新阶段,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新动能。

619920e8af9811e83275bb87c3c04817.jpeg

一、联盟成立背景与战略定位

在《巴黎协定》签署十周年之际,联盟汇集了来自83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机构、国际组织、企业和智库代表。开幕式上,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通过视频致辞指出:"这是实现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关键平台"。联盟首任理事长、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透露,联盟已设立12个专题伙伴关系,涵盖清洁能源、低碳交通、气候韧性基建等重点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联盟创新性建立了"绿色项目库",首批入库项目达217个,预计带动绿色投资超500亿美元。巴基斯坦参议员穆沙希德·侯赛因表示:"这些项目将帮助发展中国家跨越传统高碳发展阶段"。

二、三大创新机制引领全球实践

数字绿色协同平台:联盟推出全球首个跨境绿色项目碳核算系统,采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全生命周期排放追踪。该系统已获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认证。

南南合作新范式:设立规模为50亿美元的"绿色丝路基金",重点支持非洲干旱地区光伏电站、东南亚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特色项目。埃塞俄比亚工业园区的风电项目已通过首轮评审。

标准对接体系:发布《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升级版,新增生物多样性保护、公正转型等12项指标。世界资源研究所所长阿尼鲁达·达斯评价:"这是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制度创新"。

三、中国方案的全球价值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最新研究报告显示,2013-2025年间,中国在共建国家建设的可再生能源项目累计减排量相当于德国全年排放总量。联盟秘书长周国梅强调:"我们正在构建的不是俱乐部式的封闭圈子,而是开放包容的绿色朋友圈"。

【专家视点】

新加坡国立大学能源研究所所长杜强:"联盟填补了发展中国家绿色技术转移的机制空白"

非洲开发银行行长阿金武米·阿德西纳:"这是改变游戏规则的制度设计"

【展望】随着联盟工作的深入推进,2026年将启动"绿色丝路使者计划",为成员国培训5000名低碳技术人才。正如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所言:"绿色发展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联盟将书写国际合作的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