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蓝光食品真实案例与科学分析

一、真实案例:防蓝光食品的市场现象

护眼食品搜索量激增
90后、Z世代更愿为“预防型健康”买单,护眼食品、防蓝光眼镜等产品搜索量年增200%。例如,NaturElan呐兔金标升级款蓝莓叶黄素护眼软糖上市即爆款,截至2024年底累计销量突破2亿颗,强势包揽天猫“好评榜+热门榜”双料冠军,稳坐抖音跨境市场市占率TOP1。

监管部门处罚虚假宣传
某椰(北京)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宣称其“蓝莓叶黄素酯软糖”具有“防蓝光辐射、保护视力”等功能,但无法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被北京市大兴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150元。

企业违规宣传被处罚
双河市某母婴生活馆在其微信网店中宣传一款名为叶黄素酯软糖(品牌:君乐宝)的产品具有“防蓝光、缓解眼部疲劳、保护视力”的功效,被第五师双河市市场监管局罚款320元。

ace85e664f7cc91bd7208a0cb21473a2.jpeg

二、科学分析:防蓝光食品的功效与争议

叶黄素与玉米黄质的作用
叶黄素在黄斑区域(视觉最敏锐的区域)内高浓度聚集,是视网膜黄斑的主要色素。当可见光中能量最高的蓝光到达视网膜时,叶黄素可以起到滤除蓝光的作用,大幅减少蓝光对黄斑区的损伤作用,从而保护视网膜组织,增进视力,还可降低白内障的发生,预防视网膜色素变性。玉米黄质与叶黄素相配合,可抵御蓝光,预防老年性黄斑变性(AMD),并对视觉功能起到一定支持作用。然而,大多数人从膳食中获得的叶黄素和玉米黄质只占每日需求量的10%,不足以充分保护眼睛并维持其健康。

蓝莓花色苷的研究进展
蓝莓花色苷于2023年5月6日获批成为新食品原料,研究表明健康人群摄食一定量的花色苷对抵抗眼疲劳有一定作用,但目前尚无充分科学依据证明其能直接防蓝光。

虾青素与番茄红素的潜力
每日补充4mg虾青素,8周后受试者眼酸胀、模糊症状改善率达82%。虾青素、番茄红素等原料的功效成分已被证实,但同样缺乏直接防蓝光的科学依据。

维生素A与DHA藻油的局限性
维生素A可预防夜盲症,但需注意剂量(成人日上限3000μg),过量可能引发毒性。DHA藻油占视网膜磷脂50%,可增强视觉信号传递,尤其适合儿童及用脑过度人群,但并非直接防蓝光成分。

三、专家观点:防蓝光食品尚无科学依据

虚假宣传的普遍性
多个案例中,企业均对普通食品的防蓝光或其他保健功效进行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监管部门对虚假宣传行为的处罚力度不断加大,以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

科学依据的缺乏
目前尚无充分科学依据证明防蓝光食品能直接过滤或阻挡蓝光。防蓝光食品的功效更多体现在保护视网膜、缓解眼疲劳等方面,而非直接防蓝光。

个性化需求的满足
为不同人群提供个性化产品,是护眼食品的重要创新方向。例如,上班族可能因为长时间使用电脑而需要更多的抗蓝光类营养素;而年长者可能因为某些营养素的缺失导致眼部不适,需要使用银杏叶、DHA、虾青素等成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成分能直接防蓝光。

以下为更多防蓝光食品案例及相关:

案例一:某品牌蓝莓叶黄素酯软糖虚假宣传

企业行为‌:某椰(北京)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微信小程序销售的“某品牌蓝莓叶黄素酯软糖”,宣称具有“预防近视、缓解视疲劳、淡化黑眼圈、改善眼部炎症、防蓝光辐射、保护视力、增强记忆力、集中注意力”的功能,但无法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产品信息‌:产品类型为凝胶糖果,产品标准号GB17399。

处罚结果‌:北京市大兴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责令停止发布违法广告,在相应范围内消除影响,并罚款150元。案例二:君乐宝叶黄素酯软糖虚假宣传

企业行为‌:双河市某母婴生活馆在其微信网店中宣传一款名为叶黄素酯软糖(品牌:君乐宝,规格:75克)的产品具有“防蓝光、缓解眼部疲劳、保护视力”的功效。

处罚结果‌:第五师双河市市场监管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五十五条第一款,对当事人处以4倍广告费用罚款320元。

案例三:“亮眼健康蓝莓叶黄素酯凝胶糖果”暗示保健功效

企业行为‌: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在某平台开设的“五分眼选”店铺销售的普通食品“亮眼健康蓝莓叶黄素酯凝胶糖果”,广告页面有“三大护眼要素……叶黄素……缓解视疲劳症状……”的图片和文字表述,暗示该商品具有“缓解视疲劳症状”的保健品功效。

处罚结果‌:北京市朝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责令当事人改正上述违法行为,并罚款60000元。

案例四:“‌蓝莓叶黄素脂压片糖果”广告涉及疾病治疗功能**

企业行为‌:北京‌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通过媒体发布的“‌蓝莓叶黄素脂压片糖果”,普通食品广告涉及疾病治疗功能,使用医疗用语或者易使推销的商品与药品、医疗器械相混淆的用语。

处罚结果‌:云南省市场监管局责令当事人在相应范围内消除影响,并罚款27200元。

分析

虚假宣传普遍‌:多个案例中,企业均对普通食品的防蓝光或其他保健功效进行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

法律依据明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普通食品不能宣传保健功能,除非获得监管部门批准并拥有保健食品标志“小蓝帽”。

处罚力度加大‌:监管部门对虚假宣传行为的处罚力度不断加大,以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

象观察:防蓝光食品的爆发式增长

2025年最新消费数据显示,宣称具有"防蓝光"功效的食品销售额同比增长200%,形成超50亿元规模的新兴市场。这类产品主要包含三大类型:

护眼功能性食品:如叶黄素软糖(均价89元/盒)、蓝莓虾青素饮(129元/套)

概念添加型零食:防蓝光巧克力(添加小米草提取物)、抗蓝光气泡水(含花青素)

跨界联名产品:某眼科医院联名护眼茶饮、电子品牌推出的"屏幕伴侣"果冻

典型营销话术包括:"8小时持久防护"、"修复数码眼疲劳"、"中和电子屏幕辐射"等,产品价格普遍比普通食品溢价30%-300%。

现专家质疑:科学依据的缺失与认知误区

(1)医学界的集体发声

• 中山眼科中心蓝光研究团队指出:食品经消化道吸收后,其成分与眼部组织的生物利用度存疑 • 美国FDA最新回复:目前未有食品能通过代谢途径实现蓝光防护的临床证据 • 世卫组织2024《数字眼健康报告》明确:防蓝光应优先考虑用眼习惯调整

(2)消费者认知的三大偏差

混淆光波过滤与生理防护:蓝光眼镜的过滤原理不适用于消化吸收

夸大植物成分功效:叶黄素的眼部沉积率仅约5%-15%

误解"防护"定义:食品无法阻隔或吸收外部蓝光辐射

市场驱动力分析

焦虑经济催化:2025年中国网民日均屏幕时间达8.2小时,职场人群电子设备依赖度91%

KOL带货效应:小红书"防蓝光食谱"话题阅读量破12亿,抖音相关测评视频平均点赞超50万

监管滞后红利:现行《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未明确"防蓝光"等新型功能宣称的界定标准

消费建议与趋势展望

理性消费四原则:

认准"蓝帽子"保健食品标志(目前无防蓝光功能认证)

优先选择含维生素A、DHA等有明确护眼功效的成分

配合20-20-20护眼法则(每20分钟看20英尺外20秒)

警惕"一瓶见效"等违反生物学常识的宣传

行业未来走向:

• 预计2026年将出台《数字健康食品宣称规范》 • 头部品牌开始转向"缓解视疲劳"等更严谨的功能定位 • 检测机构开发蓝光防护效果量化评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