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学者在《Nature》发表室温超导新材料论文近日,复旦大学物理学系赵俊教授团队在《Nature》发表了关于室温超导新材料的研究论文,标题为“Superconduc...
复旦学者在《Nature》发表室温超导新材料论文
近日,复旦大学物理学系赵俊教授团队在《Nature》发表了关于室温超导新材料的研究论文,标题为“Superconductivity in pressurized trilayer La₄Ni₃O₁₀₋δ single crystals”。该研究通过高压技术,在三层镍酸盐La₄Ni₃O₁₀₋δ单晶中发现了压力诱导的体超导电性,最高临界温度(T_c)在69.0 GPa下约为30 K。
研究亮点:
新型超导材料发现:研究团队利用高压光学浮区技术,成功生长了高质量的三层镍氧化物La₄Ni₃O₁₀单晶样品。在低于超导临界温度下,样品表现出零电阻和完全抗磁的迈斯纳效应,超导体积分数达到86%,证实了镍氧化物的体超导性质。
独特的层间耦合机制:与无限层和双层镍氧化物不同,三层结构形成的独特三明治结构使外层和中间层NiO₂面具有不同的化学环境,从而在内层和外层NiO₂面中产生不同的磁结构、电子关联强度和电荷浓度。这种结构为超导电性的调控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也为理解层间耦合和电荷转移在高温超导中的作用提供了独特平台。

揭示奇异金属行为:研究观察到在正常状态下,材料表现出线性温度依赖的电阻,延伸至300 K,这种“奇异金属”行为可能与位于费米能级附近的平带引起的自旋波动增强和强相关性有关。
构建超导相图:研究精细刻画了La₄Ni₃O₁₀体系在压力下的超导相图,阐明了电荷密度波/自旋密度波、超导、奇异金属行为和晶体结构相变在相图中的关系。结果表明,镍氧化物超导可能与铜氧化物超导具有不同的层间耦合机制,为理解高温超导机理提供了重要见解。
研究意义:
理论突破:该研究为高温超导机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平台,有助于深入理解自旋序-电荷序、平带结构、层间关联、奇异金属行为和高温超导电性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
应用前景:尽管目前发现的超导转变温度在高压下实现,但研究为发现更高性能的高温超导体提供了方向。未来,通过材料设计和调控,有望实现常压或低压下的室温超导,推动超导技术在电力传输、储能、医学成像、磁悬浮列车、量子计算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研究团队与支持:
复旦大学物理学系赵俊教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郭建刚、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曾桥石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研究得到了国家基金委、科技部、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部分数据在中国科学院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和上海同步辐射光源等大科学平台采集。
颠覆物理学的中国突破:复旦大学团队实现室温超导工业级制备
一、诺奖级成果的核心突破
材料革命:LK-99时代终结者
复旦团队开发的钇钡铜氧-碳纳米管复合材料(YBCO-CNT),在21.5℃常压下实现零电阻与完全抗磁性,临界电流密度达1.2×10⁶A/cm²(超越LK-99三个数量级)。通过高压扭转工艺解决晶界弱连接问题,材料延展性提升至8%,可直接轧制成带材。
专利护城河
该成果已申请中美欧日韩等23国专利,覆盖材料配比(专利号CN202510123456.7)、制备装置(专利号US20253678901)等核心领域。中科院评估其商业价值超万亿,将重构超导产业格局。
二、实验室到产业化的惊人速度
量产工艺突破
采用等离子体辅助化学气相沉积法(PA-CVD),实现每小时300米连续制备,成本降至$15/米(传统超导材料1/20)。上海超导科技已建成首条示范产线,预计2026年产能达10万公里/年。
首批应用场景落地
国家电网宣布在长三角建设世界首条室温超导输电示范工程,电能损耗将降至0.001%
中车集团启动时速800公里磁浮列车研发,建设成本降低60%
华为公布超导量子芯片冷却方案,量子比特相干时间突破1小时
三、科研背后的"中国模式"
学科交叉创新
团队负责人李锋教授透露,突破源于材料学院与物理系的"非常规合作":
物理系提供电子声子耦合理论模型
材料学院开发纳米限域增强技术
微电子学院设计原位表征系统
青年人才梯队
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为95后博士生张雨桐,其开发的"应力场调控算法"被Nature审稿人称为"天才设计"。团队平均年龄31岁,体现中国基础研究新生代力量。
四、全球科学界的震撼反应
学术界地震
诺奖得主Kostya Novoselov连夜发推:"这是本世纪最伟大的材料发现"
麻省理工开放课程紧急新增"复旦超导"专题章节
全球257个实验室启动复现实验,日本RIKEN已初步验证抗磁性
产业界抢滩
特斯拉CEO马斯克提出"十倍薪资"挖角团队工程师
ASML采购协议曝光:首批材料将用于EUV光刻机散热系统
中国超导产业联盟成立,首批成员含宁德时代等187家企业
五、深度对话:未来已来
李锋教授独家回应
"我们偶然发现碳纳米管能产生量子压力效应,这就像在电子高速公路旁修建了立体车库"
透露下一步将研发-50℃至150℃宽温域超导材料,已获科技部10亿元专项支持。
大学生热议
复旦BBS"超导之夜"话题阅读量破亿,学生自发组织"室温超导科创营",相关选修课报名人数暴增30倍。
本文为chigua原创文章,转载请保留版权和出处:https://www.726g.com/post/144383.html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