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明远 重庆报道)2025年夏季的重庆轨道交通网络正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据市交通局最新披露,投入运营半年的第三代智慧安检系统平均误判率达15.7%,相当于每6名乘客就有1人遭遇非常规检查。这套耗资3.2亿元的AI系统,正在效率与隐私的天平上引发激烈争论。

一、被算法标记的日常通勤

7月24日早高峰,记者在红旗河沟站目睹:

携带金属保温杯的上班族触发"液体危险物"警报

孕妇防辐射服被识别为"可疑遮蔽物"

装有笔记本电脑的公文包需要开箱3次复核

"上周我的中药包被扣留40分钟,最后发现是当归片被误判为违禁品。"在江北嘴CBD工作的李女士向记者展示手机里5次误检记录。市轨道交通集团承认,系统对中药材、电子设备、金属配饰等物品存在识别盲区。

e0b0b5aac3e2ffac5de9bd5a1a1aa26b.jpeg

二、隐私争议的三重漩涡

生物识别过度采集
新系统要求乘客站立扫描区3秒完成体型建模,虹膜识别模块虽已关闭,但动态步态分析仍在运行。法律界人士指出,这涉嫌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第28条关于"非必要不收集"原则。

数据保管漏洞
某科技论坛曝光的系统后台显示,乘客安检影像默认保存30天,远超《网络安全法》规定的7日期限。重庆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测试发现,这些数据可通过特定射频设备在5米距离内截获。

申诉机制缺失
目前误判乘客只能现场签署《自愿检查确认书》,缺乏线上申诉渠道。市消委会7月收到的217起相关投诉中,83%未获实质性回复。

三、技术理想与现实鸿沟

系统供应商"智安科技"解释,15%的误判率包含9.2%的"防御性误报"——为将爆炸物识别率提升至99.99%而付出的代价。但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模拟显示,若按当前日均400万客流量计算,这意味着每日产生60万次不必要检查,全年累积浪费社会时间约45万小时。

四、寻找平衡点的城市实验

面对舆论压力,重庆轨道交通宣布三项改进措施:

8月1日起开通误判线上申诉平台

在重点车站试点"信用安检"通道

组建由人大代表、技术专家组成的监督委员会

"我们正与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合作开发新一代特征值识别算法,目标在年底前将误判率控制在8%以内。"市交通局科技处处长王立伟向记者透露。这场关于科技伦理的城市大考,或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