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碳关税正式落地:中国新能源车出口面临“绿色门槛”

——全球汽车产业绿色革命下的挑战与机遇

2025年,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正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标志着全球汽车产业迎来一场由碳关税引发的“绿色革命”。这一政策通过将进口产品的碳排放成本内部化,对包括中国新能源车在内的高碳行业形成直接冲击。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中国对欧盟出口的汽车中约35%属于高碳排放车型,若按现行税率计算,部分车企出口成本将增加15%-20%。在此背景下,中国新能源车出口既面临“绿色门槛”的严峻挑战,也蕴含着技术升级与产业转型的重大机遇。

d5db7822f79aaa46221f9a62c5ada54e.jpeg

一、碳关税政策核心逻辑:从“成本转嫁”到“规则重塑”

欧盟碳关税的核心在于通过边境税收调节,将进口产品的碳排放成本纳入价格体系。根据CBAM规定,2027年起,欧盟将对每辆进口汽车征收基于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特别关税,排放量超过95克/公里的车型将面临每吨二氧化碳80欧元的税费,预计到2030年税率将提升至120欧元。这一政策直接针对中国新能源车出口的痛点:尽管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占据全球领先地位,但部分车型因电池生产、原材料开采等环节的高碳排放,难以满足欧盟的绿色标准。

碳关税的实施不仅是一种贸易壁垒,更是全球气候治理规则的“再制定”。欧盟通过这一机制,试图倒逼其他国家建立碳市场或提高碳价,以实现全球减排目标的统一。对于中国新能源车产业而言,这既是技术升级的压力测试,也是参与全球绿色规则制定的历史机遇。

二、中国新能源车出口的“绿色挑战”

成本激增与市场竞争力下降
以中国对欧盟出口的高碳排放车型为例,若按现行税率计算,部分车企出口成本将增加15%-20%。这一成本压力可能通过两种方式传导:一是车企自行消化,导致利润空间压缩;二是转嫁给消费者,推高终端售价,削弱市场竞争力。对于依赖欧洲市场的中国车企而言,碳关税无疑是一道难以逾越的“绿色门槛”。

技术标准与合规成本上升
欧盟碳关税要求进口产品提供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数据,包括原材料开采、生产制造、运输物流等环节。这一标准与中国现行碳核算体系存在显著差异,导致中国车企在数据收集、认证合规等方面面临巨大挑战。例如,中国电池出口企业因缺乏上游企业数据,难以完成欧盟要求的碳足迹声明,进一步加剧了出口难度。

贸易保护主义下的“双重挤压”
在碳关税之外,欧盟还对中国新能源车实施反补贴调查,进一步加剧了贸易壁垒。2024年,欧盟委员会宣布对进口自中国的纯电动汽车征收17%至36.3%的反补贴税,导致中国新能源车在欧洲市场的价格优势被削弱。双重压力下,中国新能源车出口面临“绿色门槛

欧盟碳关税落地:中国新能源车出口面临“绿色门槛”的挑战与机遇

2025年,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全面落地,标志着全球首个“碳关税”制度正式实施。这一政策对中国新能源车出口构成直接挑战,但也为行业转型提供了契机。

一、碳关税核心机制与影响

CBAM实施规则

覆盖范围‌:涵盖钢铁、铝、水泥、化肥、电力及氢能、化学品、塑料等基础重工业品类,未来可能进一步扩大。

计算方式‌: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征收差额税款(欧盟碳价-出口国碳价)。

税率梯度‌:2027年起,排放量超过95克/公里的车型将面临每吨二氧化碳80欧元的税费,预计2030年提升至120欧元。

对中国新能源车的影响

成本增加‌: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中国对欧盟出口的汽车中约35%为高碳排放车型,部分车企出口成本或增加15%-20%。

市场压力‌:欧盟碳关税导致中国新能源车在欧盟市场价格竞争力下降,可能引发市场份额缩减。

合规挑战‌:需披露电池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数据,而中国碳市场核算标准与欧盟存在差异,导致企业面临技术壁垒。

二、中国新能源车出口现状与挑战

出口规模与增长

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车出口持续攀升,成为全球市场重要参与者。

增程式和插电混合动力车型成为增长亮点,2024年增程式汽车销量同比增长超90%。

欧盟市场壁垒

碳关税‌:直接增加出口成本,削弱价格优势。

《电池与废电池法案》‌:要求动力电池提供碳足迹声明,中国电池企业面临核算认证难题。

反补贴调查‌:欧盟已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临时反补贴税,税率最高达35.3%,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

三、中国车企的应对策略

技术升级与低碳转型

加大氢能源制取、控制芯片、电池燃料等核心技术研发投入,降低全生命周期碳排放。

推广800V高压平台、智能驾驶技术(如L3级自动驾驶),提升产品附加值。

合规与本地化生产

建立碳足迹基础数据库,与欧盟认证机构合作,推动资质互认。

在欧盟投资建厂,实现本地化生产,规避碳关税与反补贴税双重压力。

市场多元化与品牌建设

开拓东南亚、中东、拉美等新兴市场,降低对欧盟市场的依赖。

塑造国际知名品牌,通过高质量产品与服务提升全球竞争力。

四、政策支持与行业协同

政府角色

完善碳市场机制,推动碳价与国际接轨,缩小与欧盟的碳价差。

加大对新能源车企的财税支持,鼓励技术创新与海外布局。

行业协同

推动产业链上下游联合减碳,建立绿色供应链体系。

加强国际合作,参与全球碳规则制定,提升中国在气候治理中的话语权。

五、未来展望:从挑战到机遇

欧盟碳关税的落地,既是压力测试,也是换道超车的机遇。中国新能源车企业需:

短期‌:优化成本结构,提升合规能力,降低碳关税影响。

长期‌:掌握低碳核心技术,构建绿色产业生态,将碳关税转化为走向全球的通行证。

正如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理事长所言,当清洁电力成为普惠资源,汽车产业的终极转型将不仅是应对关税壁垒,更是开启人类文明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纪元。中国新能源车行业正以开放姿态迎接挑战,在绿色革命中书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