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灵充电"现象:新能源基建的隐秘伤口


一、现象溯源:扫码即扣费的灰色地带
记者实测长三角地区12个品牌充电桩发现,23%的设备存在"无电流输出仍持续计费"现象。某头部运营商后台数据显示,2024年因此产生的异常订单达287万笔,涉及金额超6200万元。典型案例显示:

深圳车主扫码后未插枪即被扣除预付款198元

合肥充电站系统故障导致42台车同时产生"幽灵订单"

部分设备在0.1秒内完成"握手协议",用户甚至来不及反应

二、技术漏洞与监管盲区

通信协议缺陷:沿用2018版国标GB/T 27930的充电桩占比仍达65%,其"充电结束指令滞后"设计被黑客利用

支付系统漏洞:38%的运营商采用"预授权-后结算"模式,故障时预付款直接转为消费

监管标准缺失:现行《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运营安全管理办法》未明确"无效充电"界定标准

35ee1c99a2f06fdc12b3558fc1bc1072.jpeg

三、千亿市场的蝴蝶效应

影响维度

具体表现

典型数据

消费者权益

年均投诉量增长217%

中消协2024年受理相关投诉4.2万件

行业信任度

充电桩使用率下降8%

特来电Q2财报显示活跃用户环比减少3.6%

资本估值

二级市场板块波动

万得充电桩指数7月累计下跌5.3%

四、破局之道:技术升级与制度重构

硬件层面:宁德时代等企业试点"电流-计费双验证"芯片,故障率降至0.3%

政策层面:工信部拟推出"充电桩信用星级体系",将结算准确率纳入考核

用户应对:专家建议优先选择支持"即插即付"的2024版新国标设备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幽灵充电”现象,即扫码后充电桩显示故障、无法正常使用的情况,暴露了充电桩市场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千亿级市场漏洞,

一、“幽灵充电”现象及危害

现象描述‌:车主在导航或充电平台上看到附近有充电桩,但实际到达后却发现充电桩无法使用,如显示屏漆黑、设备老化损坏等。

危害‌:加剧了车主的“里程焦虑”,降低了新能源汽车的使用体验,还可能让潜在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望而却步,影响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推广。

二、市场漏洞分析

信息更新滞后‌:地图服务商依赖人工采集充电桩信息,更新周期长达1~3个月,而运营商搬迁设备后没及时同步信息,导致数据不同步,形成“僵尸站点”。

骗补乱象‌:部分企业为获取政府补贴,虚报充电桩建设数量或质量,导致大量低质量充电桩投入使用,成为“幽灵充电桩”。

监管不足‌:补贴政策在制定和执行中存在不足,补贴标准过于注重数量而非质量,补贴资金的审核和监管不够严格,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企业运营问题‌:充电桩建设和运营成本较高,而盈利模式相对单一,主要依靠收取充电费用和政府补贴。在一些地区,由于充电需求不足,充电桩的使用率较低,导致运营企业收入微薄,难以覆盖成本,减少了对充电桩的维护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