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塔里的留守者
——2025暑期高校留校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导语
当蝉鸣声穿透图书馆的玻璃窗,全国高校有超过37%的学生选择暑期留校。这些"象牙塔留守者"在考研自习室、实验室与勤工俭学岗位间穿梭,他们的心理状态却鲜少被关注。本报记者历时一个月,走访京沪广深等10座城市20所高校,用数据与故事揭开这个特殊群体的生存图景。
核心发现
留守人群画像
考研党占比58%(较去年上升12%)
实验室科研人员23%
异地实习者14%
经济困难滞留生5%
心理预警信号
68%出现"假性孤独"(表现为朋友圈积极但深夜情绪崩溃)
42%存在"空调房抑郁"(长期密闭空间引发的季节性情绪失调)
食堂/浴室开放时间缩短导致的焦虑率达79%
创新干预案例
南京某高校的"清凉心理站":将心理咨询室迁至带空调的体育馆
成都高校推出的"共享学习搭子"匹配系统
清华大学"树洞信箱"升级为AI情绪预警平台
深度故事
"我在空宿舍楼里听回声"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的林同学(化名)向记者展示他的手机相册——连续30天拍摄的同一张自习室座位照片。"每天最后离开时拍一张,好像在和昨天的自己对话。"这种仪式感是他对抗孤独的方式。该校心理中心推出的"21天夸夸群"计划,正在帮助300余名像他这样的留守学生建立情感联结。
专家建议
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王教授指出:"暑期留校生的心理问题具有隐蔽性强、突发性高的特点。"建议:
✅ 建立"留校生心理健康档案"动态追踪
✅ 开设"午间心灵SPA"等碎片化疏导服务
✅ 将外卖骑手、宿管员纳入心理观察员体系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