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空间里的房产陷阱:香港"纳米豪宅"VR骗局全揭秘

一、事件背景:当房产营销遇上VR技术

2025年8月,香港九龙区某地产中介推出"纳米豪宅改造计划",宣称通过"空间折叠技术+VR视觉优化",可将实际15平米的劏房呈现为100平米的豪华公寓。销售人员以"全球首例元宇宙房产""特斯拉工程师参与开发"为噱头,吸引年轻购房者支付10万港元"技术定制费"。

记者实地探访发现,所谓"改造"仅是租客佩戴特制VR眼镜后,通过算法扭曲空间感知:镜片投射虚拟墙体位置,配合超声波传感器制造"触觉反馈",使人产生穿过宽敞客厅的错觉。香港测量师学会检测显示,该技术完全不具备物理空间改造功能。

7f19a634-c84f-46e3-8e72-386005ad8887.jpg

二、骗局运作链条:从技术包装到法律漏洞

技术伪装

使用改装版Meta Quest Pro眼镜,篡改系统定位数据

开发"SpaceXpanse"伪造软件(界面模仿SpaceX航天器UI)

雇佣群众演员在VR环境中扮演"邻居",增强沉浸感

话术体系

利用香港人均居住面积仅16平米的焦虑心理

伪造"香港理工大学空间算法专利证书"(实际为某游戏公司光影渲染专利)

承诺"五年后免费升级全息投影版本"

法律灰色地带

以"数字空间优化服务"名义规避《建筑物条例》监管

合同条款注明"视觉效果以个人感知为准"

三、受害者画像与社会影响

典型受害者案例
90后程序员陈先生抵押保单支付费用,后发现VR系统在潮湿天气会失效,"虚拟阳台"在台风天漏雨时暴露出真实墙面。

行业冲击
部分正规VR看房平台受牵连,香港虚拟现实产业协会紧急发布《沉浸式房产展示技术标准》。

四、专家破解与防骗指南

香港科技大学人机交互实验室测试指出:
该技术会导致71%使用者出现眩晕症状,长期使用可能引发空间认知障碍。

警方提醒
凡涉及"感官扩展""神经映射"等术语的房产广告,均需查验开发商是否持有《预售楼花同意书》。

结语:科技外衣下的古老骗局

这场打着元宇宙旗号的骗局,本质仍是利用信息差收割焦虑。香港消委会已收到237宗投诉,预计涉案金额超4000万港元。当技术成为骗子的魔术棒,消费者更需要一双穿透虚拟与现实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