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甲骨文预言:2024年9月彗星撞击的准确天文记录
殷墟甲骨文中的彗星记录
“彗”字的出现:中国是世界上对彗星记载最早也最完整的国家,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彗”字出现。《说文解字》中关于“彗”字的解释是“掃竹也”,即竹帚。这反映了古人对彗星外形的直观认知。
彗星观测与认知:彗星在民间有“扫帚星”的俗称,古人基于其外形特点,认为彗星有除旧立新的含义。同时,由于彗星周期难以捉摸,神出鬼没,古人也认为彗星会带来灾异。这种认知在甲骨文中可能有所体现,但并未明确指向具体的彗星撞击事件。
甲骨文中的天文观测:甲骨文中除了关于彗星的记录外,还有大量关于日月星辰的观察记录。这些记录表明,早在3000多年前,中国的祖先对于天象的观测就已十分精细。然而,这些记录并未包含对2024年9月彗星撞击的预言。
2024年9月的天文预测
C/2023 A3彗星:根据现代天文预测,C/2023 A3(紫金山-ATLAS)彗星将于2024年9月27日过近日点。然而,这颗彗星并不会撞击地球,而是会按照其轨道继续运行。
其他天文现象:除了C/2023 A3彗星外,2024年9月还有木火土金四星连珠、日全食路径等天文现象。但这些现象同样与彗星撞击无关。
无彗星撞击风险:根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及各国天文机构的预测,2024年9月并无彗星撞击地球的风险。
殷墟甲骨文中有哪些彗星记录?
甲骨文中的“彗”字与彗星形态分类
“彗”字的发现: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彗”字出现。《说文解字》中关于“彗”字的解释是“掃竹也”,即竹帚。这反映了古人对彗星外形的直观认知,因为彗星在民间一直有“扫帚星”的俗称。
彗星形态的分类:在对甲骨文进行的研究中,有人发现甲骨文的“彗”字有四种字形:短尾型、长尾型、有头型和分裂型。这极有可能反映了殷商时期的华夏古人对于彗星形态的分类。
甲骨文中的彗星事件记录争议
争议点:虽然甲骨文中出现了“彗”字,但关于甲骨文中是否有确切的彗星事件记录,目前学界尚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甲骨文中可能已有对彗星的记载,但这一观点尚未得到广泛认可。
确切记录:确切记录了彗星的最早文献应该是《春秋》经,其中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记载:“秋七月,有星孛于北斗。”这是世界上对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甲骨文中的彗星相关卜辞与文化象征
卜辞中的“彗”:在甲骨卜辞中,“彗”字有多种用法,包括用作人名、地名,以及作为祭祀对象等。其中,作为祭祀对象的“彗”可能指代彗星。
彗星的文化象征:基于中国自古以来的天人感应传统,彗星被认为有除旧立新的含义。同时,由于彗星周期难以捉摸,神出鬼没,所以彗星也被认为会带来灾异。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