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土生葡菜:非洲鸡与猪扒包的跨洋婚姻

在澳门,土生葡菜中的非洲鸡与猪扒包堪称中西饮食文化交融的典范,二者虽无直接“联姻”,却共同演绎了跨洋美食的传奇。 

一、文化溯源:大航海时代的味觉碰撞

非洲鸡的“混血”基因
非洲鸡并非源自非洲,而是葡萄牙人经非洲传入澳门后改良的产物。其酱料融合了椰汁、鲜奶、椰蓉、花生、红椒、洋葱等二十余种材料,既有非洲香料的热烈,又融入东南亚食材的甜润,最终在澳门落地生根,成为土生葡菜的代表。这道菜的名字虽带“非洲”,实则是澳门多元文化交融的缩影——葡萄牙船员用本地食材与船上香料烹制家乡菜,意外创造了独一无二的风味。

猪扒包的“码头智慧”
猪扒包的诞生与澳门20世纪60年代的经济背景紧密相关。当时,氹仔渔村的咖啡室为帮扶贫困居民,每天制作“猪仔包”(因外形酷似小猪得名)供市政厅救济。1974年,嘉乐庇总督大桥通车后,大批建筑工人涌入,有人提议“面包里夹块肉”,老板李伯便用猪里脊肉、白兰地、生抽等腌制猪扒,夹入现烤猪仔包,创造了这道中西合璧的小吃。它既是码头工人的能量补给,也是澳门人应对饥饿的灵感迸发。

2b893ccaf92797493aff680b1f009e59.jpeg

二、风味特色:酱料与肉香的双重奏

非洲鸡:酱料的层次革命
非洲鸡的灵魂在于其特制酱料。土生葡人家庭各有秘方,但核心是“甜中带辣,辣中带酸”的平衡。洋葱、蒜头、辣椒炒香后,加入甜红椒粉和椰奶煮软,打成糊状,再添柠檬皮增香。鸡肉煎至五成熟后,铺满酱料焗烤,出炉时香气复杂而层次分明——椰奶的醇厚、红椒的微辣、柠檬的清新交织,每一口都是味觉的探险。

猪扒包:肉香与麦香的完美配比
猪扒包的美味藏在“三重平衡”里:

面包‌:传统猪仔包需“三次发酵”,外皮酥脆如饼干,内里柔软有嚼劲;现代改良版餐包则追求松软,加入黄油后更显香浓。

猪扒‌:选用猪里脊或梅头肉,厚约1.5厘米,用刀背拍松后,以白兰地、生抽、虾酱等腌制两小时,锁住汁水。炸至外皮金黄,内里嫩滑,咬下时肉汁顺骨而下。

酱料‌:自制沙拉酱、番茄酱或黑椒酱点缀,酸甜或辛辣的调味中和炸物的油腻,让每一口都清爽不腻。

三、创新融合:从街头小吃到文化符号

猪扒包的“升级之路”

诚昌饭店‌:改用带骨猪扒,选猪肩胛骨附近的“梅头肉”,肥瘦相间,搭配虾酱腌制,炸后外皮薄脆,内里多汁,搭配松软餐包,成为游客必点的“招牌菜”。

大利来记‌:坚持用柴炉烤制猪仔包,荔枝木的烟火气渗入面包,带着淡淡果香,夹上黑胡椒腌制的猪扒,咸香中带微辣,是老澳门人的“心头好”。

米其林版本‌:部分餐厅用黑松露酱代替沙拉酱,和牛猪扒代替普通猪扒,让街头小吃登上大雅之堂。

非洲鸡的“非遗身份”
作为土生葡菜的代表,非洲鸡已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澳门旅游学院的土生菜餐厅“骆骆声”通过研究传统配方,还原了这道菜的精髓:酱料需用搅拌机打成糊状,鸡肉煎至五成熟后焗烤,出炉时香气扑鼻。每个土生葡人家庭都有自己的秘方,这种“独家性”让非洲鸡成为澳门饮食文化的活化石。

结语:跨洋婚姻的澳门样本

非洲鸡与猪扒包,一道是葡萄牙人远渡重洋的味觉记忆,一道是澳门人应对现实的智慧创造。它们在澳门这片土地上相遇、碰撞、融合,最终成为城市的文化符号。正如澳门人所说:“来澳门不吃个猪扒包,怎么能说来过澳门呢?”而非洲鸡的酱料里,藏着大航海时代的冒险精神与本土化的生存智慧。这两道菜,是澳门中西文化交融的微观史,也是味觉版的“跨洋婚姻”。


猪扒包的历史起源是什么?

一、殖民历史与劳工需求:饥饿中的灵感迸发

葡萄牙殖民背景
16世纪中叶,澳门成为葡萄牙殖民地,西方饮食文化随之传入。当时,许多华人被忽悠去西方旧金山淘金,西方人将这些华人苦力称为“猪仔”,他们的食物主要是难以下咽的白面包。为了改善口味,华人便在面包中夹入猪肉来食用,从而诞生了澳门猪扒包。这一说法虽带有历史争议色彩,但反映了殖民时期劳工阶层对食物的改良需求。

救济面包的改良
20世纪60年代,澳门氹仔经济落后,海岛市政厅为帮扶贫困居民,每天向咖啡室订购200-300个“猪仔包”(因外形酷似趴卧小猪得名)作为救济食品。1974年,嘉乐庇总督大桥通车后,大批建筑工人涌入氹仔。一天,几名工人揣着猪仔包到咖啡室喝咖啡,随口提议:“面包里夹块肉就好了,干活才有力气。”咖啡室老板李伯听后,用后厨剩下的猪里脊肉,结合葡萄牙人常用的白兰地去腥,再添本地生抽、洋葱丝腌制,炸至外皮金黄后夹入面包,第一只猪扒包就此诞生。

二、中西饮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烹饪技法的结合
猪扒包的核心是中式调味与西式形式的结合。猪扒采用粤菜烹饪方式煎炸,保持肉块嫩滑多汁;面包则延续葡萄牙面包的酥脆外皮与松软内里。这种搭配既满足了劳工对高能量食物的需求,又通过调味提升了口感。

社会阶层的饮食创新
最初,猪扒包是码头工人、建筑工人的专属加餐,因其肉香与麦香的完美融合迅速在工地传开。随后,周边居民、学生也专程前来购买,甚至有澳门半岛的食客渡海而来。这种从劳工阶层到大众的传播路径,体现了饮食文化在社会中的自然流动。

三、从市井小吃到城市符号的蜕变

店铺改良与品质提升

诚昌饭店‌:1985年改用带骨猪扒(取猪肩胛骨附近的“梅头肉”),肥瘦相间,肉汁丰富;腌制时加入本地虾酱,增添海鲜鲜咸;搭配松软餐包,中和炸物油腻。

大利来记‌:1990年代坚持用柴炉烤制猪仔包,荔枝木的烟火气渗入面包,带着淡淡果香;猪扒用黑胡椒腌制,咸香微辣,成为老澳门人的“心头好”。

旅游业的推动与文化符号化
2003年内地开放澳门个人游后,猪扒包迎来“黄金时代”。官也街、大三巴附近的店铺前,队伍从早排到晚。2005年,澳门旅游局将猪扒包列为“澳门特色美食”,此后它频繁出现在美食节目、旅游攻略中,从“码头小吃”正式成为“澳门符号”。

四、历史起源的多维解读

劳工智慧说
猪扒包的诞生是劳工阶层应对饥饿的智慧结晶。无论是华人苦力在白面包中夹肉,还是码头工人提议“面包夹肉”,均体现了底层民众对食物的创造性改良。

文化融合说
猪扒包是中西饮食文化碰撞的典型案例。葡萄牙面包的框架、中式调味的猪扒、粤菜煎炸技法,共同构成了这道美食的文化基因。

社会变迁说
从救济面包到工地加餐,再到游客必尝的“澳门名片”,猪扒包的历史轨迹折射出澳门从殖民港口到旅游城市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