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标准化和国际化合作有哪些具体项目?

一、国际标准制定与认证

ISO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2009年成立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我国通过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世界中联)等机构,已提交39项国际标准提案,发布89项中医药国际标准,涵盖针灸针、中药材质量等领域。例如,首个ISO中医药标准《ISO17218:2014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的颁布,为针灸针的国际流通提供了统一规范。

中药材GAP示范与国际接轨
新疆等地通过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示范建设,研究欧盟GAP、美国有机标准等国际体系,推动本土标准国际化。虽尚未有正式通过GAP认证的项目,但标准化建设的国际化视野为未来进入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

世界中联ISO国际标准提案征集
世界中联面向全球征集2025年ISO国际标准提案,重点领域包括中药产品质量、中医药设备/器械、贸易术语、基础信息及人工智能应用等。例如,中药颗粒剂、保健品的质量标准,以及区块链技术在中药溯源中的运用标准。

二、区域合作与贸易协定

RCEP框架下的中医药合作
第三届中国(亳州)—RCEP中医药行业合作会议推动RCEP中医药行业合作理事会秘书处永久落户亳州,促进与东盟、日韩等市场的标准互认。2024年,亳州对RCEP国家进出口额达16亿元,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以上,中医药贸易覆盖9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标准协同
我国与14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签订传统医药合作文件,8个国家在本国法律法规内支持中医药发展。通过建设高质量中医药海外中心、国际合作基地和服务出口基地,形成国际健康服务网络。例如,达仁堂的速效救心丸等12款产品获得新加坡卫生科学局注册批准,推动中药进入东南亚市场。

中德中医药深度合作
广东省中医院与德国富尔达大学附属医院、埃森米特医院等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在针灸治疗痛证、慢病防治、免疫力提升等领域开展科研和诊疗合作,并搭建中德双向人才培养平台,促进中西医融合。

三、科研与产业协同项目

中医药标准规范国际合作研究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我国科研机构牵头参考国际医药标准规范,探索制定10个适应国际惯例的中医药标准规范,涵盖中药复方作用机理、疗效与安全性评价等领域,并开展相关研究。

中药材国际贸易标准对接
新疆棉花产业通过参与BCI(良好棉花发展协会)、CCSD等国际标准认证,建立符合国际要求的生产管理体系,为中药材国际贸易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例如,棉企通过GOTS、OCS等认证进入国际高端市场,2023年新疆棉花出口量同比增长23%。

中医药与现代技术融合标准
世界中联征集的2025年ISO国际标准提案中,包括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医药健康管理、药物研发等领域的应用标准,推动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

四、人才培养与文化传播

中德双向人才培养平台
广东省中医院与德国机构合作搭建双向交流平台,互相派送专业人才进修学习,打造中西医结合的高水平人才队伍。例如,德国埃森米特医院整合医学部主任马克·沃纳表示,通过双向交流互相学习,共同科研,是“十分前哨的做法”。

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品牌项目
根据《推进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21—2025年)》,我国将打造10个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品牌项目,通过举办国际展会、设立境外机构、组织企业“走出去”等举措,提升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