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亚运场馆转型困境:部分场馆日均客流不足百人,维护成本高昂
一、转型困境的根源
维护成本高昂
大型体育赛事场馆的建设和维护成本极高。例如,雅典奥运会场馆每年养护成本超过1亿欧元,导致长期闲置;北京鸟巢年维护费达8000万元,16年仍未回本。杭州亚运场馆虽在建设中融入“绿色、低碳、可持续”理念,新建场馆仅12个,但剩余44个改建或临时场馆的维护成本仍不可小觑。
客流不足的挑战
部分场馆因地理位置偏远、功能单一或运营模式滞后,导致日均客流不足百人。例如,温州体育中心在亚运会后需通过市场化运作吸引客流,而一些临时场馆在赛事结束后面临功能转换难题。
二、杭州的破解之道
民生导向:全民健身与公益开放
黄龙体育中心:改造后整合13个全民健身项目(篮球、网球、游泳等),每日可容纳6000余人次锻炼,并设计1000米空中跑道供市民使用。
奥体中心“大小莲花”:全民健身场地全年无休开放,秋冬季每周开放105小时,春夏季112小时,远超国家公共体育场馆开放标准。网球项目免费与低收费结合,其余项目全天免费。
数据支撑:亚运会后,杭州全市体育场馆年接待群众超2591万人次,日均约7万人次活跃在各场馆;黄龙体育中心年接待健身群众逾300万人次,举办公益活动108场次。
赛演经济:以赛养馆与品牌赛事
目标设定:杭州提出到2025年举办3项国际顶级赛事、年办10项以上国内外高等级赛事、6项城市品牌赛事。
“大小莲花”案例:2024年“大莲花”定档大型演出超20场,部分排期至2026年底;奥体园区年接待逾300万人次,举办中大型活动50余场。
市场反响:奥体中心在亚运会期间日均观赛客流超11万人次,交通管控实现“零投诉”,凸显其作为城市文体核心的吸引力。
商业融合:文体商旅展深度联动
“莲荷里”商业街区:奥体中心“大莲花”LG层打造的10万平方米商业体,融合体育、娱乐、餐饮业态,推出“7×24小时”经营模式,满足演唱会观众“黄金三小时”消费需求。
服务创新:商场设置15个淋浴间,满足运动后逛街或外地观众应急需求;与场馆联动,提供一站式消费体验。
景区化升级:依托成熟软硬件设施,奥体园区计划打造浙江首个“场馆景区化”4A级景区,推动文体商旅同频共振。
三、对比与启示
国际教训
雅典奥运会场馆因赛后利用不足,每年高昂养护成本成为负担,甚至需几代人偿还债务。
俄罗斯世界杯场馆(如叶卡捷琳堡、罗斯托夫)因球迷人数不足,3-5年内难以扭亏为盈。
国内经验
北京奥运会后,鸟巢、水立方、五棵松体育中心年利用率超80%,通过举办文体活动跻身地标行列。
杭州借鉴“中国解法”,结合民生需求与市场化运营,避免重蹈“白象效应”(大型场馆赛后闲置)。
四、未来展望
杭州亚运场馆的转型实践表明,破解“高维护成本+低客流”困境需多管齐下:
短期:通过公益开放与全民健身夯实群众基础,降低闲置率。
中期:以赛演经济吸引流量,结合商业体实现“流量变现”。
长期:推动场馆景区化、品牌化,形成可持续的文体商旅生态。
目前,杭州奥体中心等标杆场馆已展现潜力,未来需进一步优化运营模式、平衡公益与商业,为全球大型赛事场馆的赛后利用提供“中国方案”。
杭州亚运场馆转型预计何时全面完成?
杭州亚运场馆转型预计在2025年第四季度至未来长期持续推进,部分标杆场馆已实现阶段性转型目标,整体转型需结合民生需求、市场化运营与政策支持分阶段完成。
一、转型时间线与阶段性成果
2023年:赛后功能转换与初步开放
亚运会结束后,杭州56个竞赛场馆中,51个已制定“一馆一方案”转型计划,明确可持续运营方向。
19个全民健身场馆:如黄龙体育中心,亚运后一个月内健身人数达16.9万人次,举办活动24场,室外田径场、笼式足球场等陆续恢复开放,周末场地预订火爆。
24个市场化运营场馆:以低于市场价的收费标准开放,例如奥体中心“大小莲花”全民健身场地年接待约30万人次。
8个专业场馆:引进专业队伍作为训练基地,如湖州德清地理信息小镇篮球场引入三人篮球职业俱乐部。
8个高校场馆:面向校内开放,如浙江师范大学(萧山校区)体育馆已安装篮球架等器械。
2024年:商业融合与赛演经济爆发
2024年“大莲花”定档大型演出超20场,部分排期至2026年底,园区接待逾300万人次。
开放式商业街区“莲荷里”开业,推出“7×24小时”经营模式,设置15个淋浴间满足演唱会观众需求,联动商户打造一站式消费体验。
奥体中心“大小莲花”:
温州龙舟运动中心:引入第三方运营团队,设置龙舟文化博物馆,承办水上飞石、皮划艇等赛事,计划争取世界杯攀岩赛事等高端活动。
2025年:文体商旅综合体全面落地
2025年5月22日启动招商,计划于第四季度正式开业,转型为集运动、娱乐、餐饮于一体的“都市自然社交中心”。
8.59万平方米空间聚焦“体育+商业+生活”全场景,打造运动社交综合体、亲子马术主题乐园及女性健康中心等特色业态。
杭州奥体AT天地:
宁波象山亚帆中心:利用场馆和泊位发展游艇、休闲渔业,国庆期间每日游客预约超2万人次。
二、转型模式与长期规划
“一馆一方案”个性化转型
根据场馆功能定位(全民健身、市场化运营、专业训练、高校教学)制定差异化利用计划,避免同质化竞争。
例如,黄龙体育中心以全民健身为核心,奥体中心以赛演经济为引擎,温州龙舟运动中心以文化旅游为特色。
“文体商旅”融合发展
赛演经济:通过举办演唱会、体育赛事(如CBA浙江东阳光主场比赛、女排世俱杯)吸引流量,2024年“大莲花”演出活动预订火爆。
商业配套:如“莲荷里”商业街区与场馆深度合作,满足观众“黄金三小时”消费需求,创新“7×24小时”经营模式。
旅游联动:结合杭州文旅资源,将场馆参观、赛事体验纳入旅游线路,提升外地游客数量(亚运会期间预计超2000万人次)。
政策支持与市场化运营
政府专项政策:涵盖商业落户、税收减免等领域,为商户提供保障。
专业团队运营:如橙狮体育竞得“大小莲花”15年运营管理权,通过资源整合和技术优势实现“以馆养馆”。
智慧化管理:利用5G、物联网、人工智能提升运营效率,如“大小莲花”智慧场馆系统实现节能减碳。
三、挑战与未来展望
短期挑战
部分场馆地理位置偏远,需通过交通优化(如地铁接驳)和特色活动吸引客流。
市场化运营场馆需平衡公益开放与商业收益,避免过度商业化。
长期目标
打造长三角文体商旅融合新地标,如奥体中心计划创建浙江首个“场馆景区化”4A级景区。
推动亚运遗产可持续利用,形成可复制的“中国方案”,为全球大型赛事场馆转型提供参考。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