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规模首破15万亿元 占全国总量28%

实际规模与占比

2024年数据‌:根据《2025数字湾区发展报告》,2024年广东省数字经济总量突破7万亿元,占GDP比重达51%,连续九年领跑全国。但这一数据仅涵盖广东省,未包含香港和澳门。若将粤港澳大湾区视为整体,其数字经济规模需结合三地数据综合评估,但目前公开数据中未明确给出大湾区整体规模突破15万亿元的结论。

占比分析‌:2024年全国数字经济规模未直接公布,但根据2022年全国数字经济规模50.2万亿元、占GDP比重41.5%的数据推算,若大湾区数字经济规模为7万亿元(仅广东省),其占全国比重约为13.9%,远低于28%。即使考虑香港和澳门的数据,也难以达到28%的占比。

c7f0e1ee5900f3cb31855722caed2ab6.jpg

发展趋势与预测

增长潜力‌: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双循环”战略的核心引擎,数字经济规模持续快速增长。基于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测算,大湾区数字经济规模预计突破8.5万亿元,占GDP比重超45%,其中跨境数据流通贡献率可达30%以上。这一预测显示了大湾区数字经济的强劲增长势头。

未来目标‌:面向“十五五”,粤港澳大湾区将以技术突破引领新质生产力飞跃,聚焦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智能制造等领域攻坚;以要素流通构建全球数据枢纽,完善粤港澳数据“直通车”机制;以生态协同打造“数字技术-产业转型-民生服务-绿色发展”全链条融合体系,全力冲刺全球数字经济第一湾区目标。

数据差异原因

统计范围‌:不同报告和数据的统计范围可能存在差异。例如,某些数据可能仅涵盖广东省,而未包含香港和澳门;或者统计口径不同,导致数据结果不一致。

时间节点‌:数字经济规模随时间快速变化,不同时间节点的数据可能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引用数据时需明确时间节点,避免误导。


未来几年,大湾区数字经济的预测增长是多少?

1. 政策支持与规划引领

“数字湾区”建设‌:广东省2023年发布的《“数字湾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基本完成建设任务,实现数据、人才、物流、资金等要素畅通流动,数字化成为大湾区经济增长新动能。方案强调通过数字化推动规则衔接、基础设施联通和公共服务融合,为数字经济提供制度保障。

国家战略定位‌:粤港澳大湾区被定位为全球顶级科创湾区,战略新兴产业规模预计到2030年达万亿美元级,R&D投入规模达千亿美元级,投入强度比肩旧金山湾区。这些目标将直接推动数字经济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2. 产业基础与技术突破

数字产业化领先‌:广东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智能机器人产业集聚区,5G、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前沿技术领域取得显著突破。例如,2024年广东省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500家,相关产业规模达约1200亿元。

产业数字化深化‌:截至2023年底,广东省已推动2.9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业互联网产业增加值规模居全国首位。佛山陶瓷企业联合创立的众陶联平台,通过交易数据降低产业链成本,是产业数字化的典型案例。

3. 基础设施与数据流通

算力与网络升级‌:广东省计划到2030年将数据中心总规模扩展至200万机架,为人工智能、大数据处理提供算力支持。截至2023年底,5G基站数量超50万个,千兆光网用户规模达3000万户,网络普及率居全国前列。

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方案提出探索“港澳数据特区”,推动数据要素合规高效流通,支持广州、深圳数据交易所创建国家级交易所,建设统一大市场。这将促进跨境数据流通,释放数字经济潜力。

4. 区域协同与生态构建

城市群协同效应‌:深圳、广州作为数字经济核心城市,2024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分别超1万亿元和3946亿元;东莞、佛山规模也突破千亿元。香港、澳门在金融、专业服务、休闲娱乐等领域的优势,与珠三角制造业形成互补,推动数字经济生态多元化。

创新生态完善‌:大湾区已形成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等9个超万亿元级产业集群,以及7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独角兽企业数量从2015年的2家增至2020年的33家,预计2030年将超100家,形成“平台驱动+生态孵化”的数字生态。

5. 增长预测与目标

规模突破‌: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和IDC的报告,广东省数字经济未来五年将保持年均15%以上的增长速度。若以此推算,到2030年,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规模有望突破6万亿元人民币。

占比提升‌:2023年广东省数字经济占全国比重超三分之一,随着大湾区一体化推进,其在全国数字经济总量中的占比可能进一步提升,但达到28%需以全国数字经济规模稳定增长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