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大湾区海洋科考船完成首航任务
中山大学大湾区海洋科考船“中山大学”号已完成多次首航及后续科考任务,在海洋科学考察领域取得显著成果。
一、首航任务:聚焦南海西沙海域
时间与目标:2021年10月,“中山大学”号首航前往南海西沙海域,针对海洋大气、海洋科学、海洋生物三大领域展开综合科考,旨在为国家深入认识、保护和开发南海提供科技支撑。
科考内容:
大气-海洋-陆地-生态耦合观测:聚焦秋季台风等灾害性天气过程,为防灾减灾提供数据。
南海西边界流研究:分析其三维结构及与海洋涡旋的相互作用,同步开展地球物理调查。
海山和岛礁生态系统探索:进行地形测绘、海底沉积和构造演化、生物多样性研究,揭示其生态价值。
二、后续科考任务:拓展深海研究
2025年8月南海海试:
“海琴”号深海ROV试验:搭载6000米级无人遥控潜水器,实现深海科研目标的精确定位与样品获取,补足此前定位精度短板。
“海斗一号”同船作业:与全海深自主遥控无人潜水器(最大工作深度11000米)协同,完成多学科海底采样,验证深海任务安全作业流程。
科考成果:
验证了“海琴”号的技术指标与系统稳定性,为后续常态化应用奠定基础。
国内首次实现两套不同深度、功能的深海无人装备同船作业,提升深海调查立体化能力。
三、科考船性能:国际先进水平
基础参数:
排水量6880吨,续航力15000海里,具备无限航区全球航行能力。
配备720平方米实验室和610平方米甲板作业面积,可开展多学科探测。
技术创新:
国内首次采用L型全回转低噪声推进器、轮缘永磁侧推等技术,综合性能达国际先进水平。
配备直升机起降平台及无人机作业能力,实现从高空、海面到海底的全方位测量。
四、科考成果与影响
数据积累:截至2025年7月,已执行23个科考航次,累计出海488天,航行约56982海里,参与人员超1700人。
学科融合:推动大气-海洋-海底-生物科学综合调查,促进中山大学大海洋学科群发展。
国家战略支撑:为南海保护与开发、深海远洋探索提供关键科技支持,助力海洋强国战略。
五、未来展望
持续深耕深海:中山大学计划每年组织南海科学考察,逐步拓展至深水区,积累经验并培养人才。
技术迭代:优化科考设备与作业流程,提升深海装备技术水平,推动地质、生态与气象等领域研究。
科考船上搭载了哪些先进设备?
气象与海洋观测设备:
天气雷达:用于实时监测和预警天气变化。
自动气象站:自动收集和传输气象数据,如温度、湿度、风速等。
海气通量观测系统:测量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波浪与表层流监测系统:监测海面波浪和表层水流情况。
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利用声学原理测量水流速度和方向。
多波束测深仪:通过发射多波束声呐信号,精确测量海底地形。
超短基线定位系统:提供高精度的水下目标定位。
表层多要素连续自动测量系统:连续监测海面多种环境要素。
走航式多参数剖面测量系统:在航行过程中测量水体多参数垂直剖面。
地质与地球物理探测设备:
鱼探仪:利用声呐探测水下鱼群和海底地形。
自噪声监测系统:监测科考船自身产生的噪声,避免干扰科考数据。
海洋和航空重力仪:测量地球重力场,研究地壳结构和矿产资源。
地震空压机:用于海底地震勘探,激发地震波。
浅地层剖面仪:探测海底浅层地质结构。
深海移动电视抓斗:在深海进行可视取样,抓取海底沉积物或生物样品。
深海岩芯取样钻机:钻取深海岩芯样品,研究海底地质历史。
深海作业与取样设备:
6000米级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ROV)“海琴”号:装备高清摄像机、多功能机械手、高分辨率侧扫声呐、探测传感器及各类作业工具,具备自动定向、悬停定位和自动巡线等功能,可完成深海和海底的高清观察及生物、地质样品采集等任务。
长柱状重力活塞取样器:用于获取长柱状海底沉积物样品,研究沉积历史和古环境。
可视化抓斗取样器、可视化箱式取样器、可视化多管取样器:在取样过程中提供可视化监控,确保取样准确性。
CTD温盐深仪:测量水体的温度、盐度和深度。
大体积抽滤设备:用于海水样品的大体积过滤,分析海水中的微生物或颗粒物。
浮游生物多联网:采集不同深度的浮游生物样品。
辅助科考设备:
无人机气象观测系统:利用无人机进行气象要素观测,扩展观测范围。
直升机起降平台:支持直升机起降,便于人员和物资运输,以及空中观测。
A架收放系统、CTD收放系统、7套不同类型绞车:用于科考设备的布放和回收,确保操作安全高效。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