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教授在《Science》发文揭秘“记忆橡皮擦”蛋白》
2024年,来自中国浙江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可能包含复旦教授参与的合作研究)在《Science》上发表研究,揭示了小胶质细胞在记忆调节中的关键作用。小胶质细胞是大脑中的常驻免疫细胞,约占脑细胞的10%,过去被认为是大脑中的被动旁观者,仅在受伤或感染时起作用。但该研究发现,小胶质细胞实际上可能是记忆保持的关键因素。
这一发现具有重要意义,因为阿尔茨海默病被称为“记忆橡皮擦”,患者会出现记忆力衰退等症状。如果在人类中发现小胶质细胞同样的效果,那么这可能导致人们开发出更好地治疗健忘症、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影响记忆力的疾病的方法。
此外,在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领域,还有其他重要进展。例如,2025年美国NKGen生物科技公司研发的细胞疗法Troculeucel在Ⅱ期临床试验中,成功延缓了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记忆力衰退速度。同时,科学家们从大量人群的血液和脊髓液中收集了蛋白质测量值,为研究神经退行性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创造了同类中最大的资源,为解开“记忆橡皮擦”的秘密提供了全新的线索。
在药物治疗方面,也有新的突破。2023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了有史以来第二种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药——仑卡奈单抗。在一项为期18个月的关键试验中,与安慰剂相比,仑卡奈单抗能帮助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能力下降的速度减缓27%。另一种名为多奈单抗的单克隆抗体药物,则能帮助患者认知能力下降的速度减缓35%。
这项研究何时能在人类中验证?
小胶质细胞替换治疗的研究已在人类中完成验证。2025年7月10日,复旦大学彭勃、上海交通大学曹立、复旦大学饶艳霞作为通讯作者在《Science》期刊上发表了题为“Microglia replacement halts the progression of microgliopathy in mice and human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替换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致病性小胶质细胞,成功阻断了CSF1R相关脑白质病(ALSP)在动物模型和人类患者中的病程进展。
研究背景与意义
ALSP是一种由CSF1R基因变异导致的罕见遗传性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通常在成年后发病,病情进展迅速,主要表现为小胶质细胞数目减少、脑白质广泛脱髓鞘、轴突肿胀、轴索球样变、脑钙化、认知障碍和进行性运动能力退化,最终导致严重神经功能丧失。在我国,ALSP患者从发病到离世的平均生存期仅为3-6.8年,且之前尚无有效的临床手段能治疗或延缓病情进展。
研究内容与发现
动物模型验证:研究团队基于人类ALSP的热点突变生成了两种小鼠模型(CSF1RWT/I792T和CSF1RWT/E631K),这些小鼠模型忠实地再现了人类ALSP疾病的关键特征。通过采用骨髓移植小胶质细胞替换(Mr BMT)策略,将ALSP小鼠模型的突变型小胶质细胞替换为野生型细胞,结果显示小胶质细胞替换修正了致病性CSF1R突变,显著阻止了ALSP小鼠的脑部病变,恢复了神经信号转导,并改善了其运动和认知功能。
人类临床验证:研究团队在8名ALSP患者中进行了基于传统骨髓细胞移植(tBMT)的小胶质细胞替换治疗。通过使用非侵入性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成像技术,研究团队发现脑部葡萄糖代谢增加。值得注意的是,在长达24个月的随访期间,磁共振成像(MRI)和临床评估显示,患者的疾病进展停止,运动功能得以保留,认知能力保持稳定。
研究结论与影响
该研究首次提供了基于临床数据的实证证据,证明小胶质细胞替换不仅在动物实验中有效,也能在人类患者中带来实质性的治疗获益。这标志着我国在小胶质细胞干预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并首次实现了从动物模型、遗传机制、干预路径到人类临床验证的全链条闭环。这一突破性成果为治疗ALSP等伴有小胶质细胞功能障碍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提供了新的策略和希望。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