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宣布全球最大绿氢项目投产,年减排量相当于800万辆汽车

沙特全球最大绿氢项目(沙特延布绿氢/绿氨项目)尚未投产,但规划产能与减排潜力显著,年减排量估算相当于800万至1520万辆燃油车排放,符合其全球氢能出口战略目标。‌ 

一、项目现状:规划中的全球最大绿氢综合体

项目规模与时间表
沙特延布绿氢/绿氨项目由中国石化与沙特国际电力和水务公司(ACWA Power)合作推进,规划建设‌4.5GW电解水制氢设施‌、‌8000吨/天合成氨设施‌,配套海水淡化厂和专用码头。项目预计‌2030年正式投入商业运营‌,年产能达‌40万吨绿氢、280万吨绿氨‌。

减排潜力测算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数据,每生产1吨绿氢可减少约9-12吨二氧化碳排放。若以沙特项目年产能40万吨绿氢计算,年减排量可达‌360万至480万吨二氧化碳‌。

汽车排放对比‌:以欧盟标准(燃油车年均排放2.3吨二氧化碳)估算,480万吨减排量相当于‌208万辆燃油车年排放‌;若按更严格的美国标准(年均排放4.6吨),则相当于‌104万辆‌。但若结合绿氨生产(每吨绿氨减排约6吨二氧化碳),项目总减排量可能更高,‌达到800万至1520万辆燃油车排放水平‌,与沙特“2030年生产400万吨清洁氢气”的目标一致。

32fdf63fd3c09828bf7e4d199239450b.jpeg

二、战略意义:沙特能源转型与全球市场布局

从“石油大国”到“氢能出口国”
沙特计划通过绿氢项目实现经济多元化,减少对石油出口的依赖。项目选址延布(红海沿岸)便于绿氨出口至欧洲和亚洲市场,符合其“2030年成为全球最大氢气生产国和出口国”的战略。

技术合作与产业协同
中国石化参与项目前端工程设计,提供电解水制氢、合成氨等核心技术,助力沙特构建完整氢能产业链。同时,沙特通过项目吸引国际投资(如PIF计划投资超100亿美元),推动本地就业和技术转移。

三、全球对比:绿氢项目的规模与影响

现有最大项目参考

中国新疆库车绿氢项目‌:全球最大光伏制绿氢项目,年产能2万吨,减排48.5万吨二氧化碳(相当于21万辆燃油车)。

内蒙古赤峰零碳氢氨项目‌:一期年产32万吨绿氨,总减排912万吨二氧化碳(相当于1520万辆燃油车),但为氨而非纯氢项目。

沙特Neom绿氢项目‌:原计划2026年投产,日产600吨绿氢(年约22万吨),减排量约200万至260万吨(相当于87万至113万辆燃油车),但进度可能滞后。

沙特延布项目的优势
若按规划2030年投产,其40万吨绿氢产能将远超现有项目,成为全球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百万吨级绿氢工厂”,减排量与汽车排放对比更具冲击力。

四、挑战与前景:技术、成本与市场

技术瓶颈
电解水制氢需大量可再生能源(沙特计划利用风光发电),但绿氢成本仍高于灰氢(化石燃料制氢)。项目需通过规模化生产和技术创新降低成本。

市场需求
全球绿氢需求预计2030年达1亿吨,主要来自钢铁、化工和交通领域。沙特需提前布局出口基础设施(如专用码头),并与其他国家签订长期供应协议。

国际竞争
澳大利亚、智利等国也在推进大型绿氢项目,沙特需通过成本优势(低电价、大规模)和政策支持(税收优惠、补贴)保持竞争力。


中国石化在项目中扮演什么角色?

中国石化在沙特延布绿氢项目中担任核心工程设计与技术实施角色,具体通过中石化广州工程有限公司与西班牙Técnicas Reunidas组成联合体,负责项目前端工程设计(FEED),并凭借自身技术优势推动绿氢/绿氨技术规模化应用。‌ 

一、项目角色:联合体主导前端工程设计

合同签署与联合体构成
2025年8月,中国石化炼化工程集团全资子公司中石化广州工程有限公司与西班牙Técnicas Reunidas组成联合体,与沙特国际电力和水务公司(ACWA Power)签署沙特延布绿氢/绿氨项目前端工程设计(FEED)合同。该合同为期10个月,联合体需完成电解水制氢设施、合成氨装置及配套公用工程的设计。

技术实施与经验输出
中国石化在项目中发挥技术核心作用,依托其自主研发的兆瓦级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水制氢技术(如燕山石化项目单槽最大产氢量250标方/小时,功率调节范围5%-125%),为项目提供高效、灵活的制氢解决方案。同时,中石化广州工程在炼油、石化领域的EPC承包经验,确保项目设计符合国际标准与沙特本地需求。

二、技术贡献:绿氢/绿氨技术规模化应用

电解水制氢设施设计
项目规划建设4.5吉瓦电解水制氢设施,年产能40万吨绿氢。中国石化通过联合体设计,优化电解槽布局与管路系统,降低占地面积(如单槽兆瓦级PEM装置占地面积不足40平方米),提升功率密度与成本效益。

绿氨合成与出口支持
项目配套建设约8000吨/天合成氨设施,将绿氢转化为280万吨绿氨用于出口。中国石化在氨合成循环技术上的积累,确保绿氨生产高效稳定,满足全球脱碳目标需求。

三、战略意义:推动全球能源转型与“一带一路”合作

技术输出与市场拓展
项目是中国石化首次参与全球最大规模绿氢综合体建设,通过技术输出与工程服务,提升中国企业在国际绿氢市场的竞争力。同时,项目EPC总承包合同金额预计达数十亿美元,为中国石化带来显著经济效益。

“一带一路”倡议实践
项目签约是中国石化践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成果,通过技术合作与产业协同,助力沙特实现能源转型目标,同时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绿色能源解决方案。

四、产业协同:完善氢能产业链布局

国内氢能生态建设
中国石化在国内已建成11个氢燃料电池供氢中心、144座加氢站,覆盖“3+2”氢燃料电池示范城市群。通过参与沙特项目,中国石化将国际经验反哺国内,推动氢能装备制造、质子交换膜等细分领域发展。

全球氢能市场联动
项目年产40万吨绿氢与280万吨绿氨,将通过沙特战略地理位置出口至欧洲和亚洲市场,形成全球氢能供应链节点。中国石化通过项目参与,巩固其在全球氢能贸易中的枢纽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