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来袭:北方多地气温骤降15℃,启动供暖应急响应
北方多地因寒潮侵袭气温骤降超15℃,多地启动供暖应急响应,部分地区提前供暖,同时发布大风黄色预警,需防范极端天气对生活与设施的影响
一、寒潮强度与降温范围
降温幅度
北方多地气温骤降超15℃,局地降温幅度达14℃以上。例如,内蒙古东部、华北北部、山东等地部分地区最高气温降幅可达10℃左右,局地或现同期少见的冷意。
最低气温的低点多在8日—9日早晨,最低气温0℃线将南压到贵州南部—南岭一带,长江以北地区最低气温普遍不足-5℃,黄河以北地区多在-10℃以下。
影响范围
寒潮影响范围广泛,覆盖西北地区东南部、华北南部、黄淮、江淮、江南、华南等地。其中,黄淮南部、江淮、江南、华南等地的部分地区降温8~10℃,江南中东部局部降温幅度可达10℃以上。
二、供暖应急响应措施
提前供暖
北方多地因气温骤降提前启动供暖工作。例如,山西吕梁部分地区已提早开栓供热,吉林长春于10月18日正式启动供热,确保居民温暖过冬。
供热企业提前做好供热老旧供暖管网维修改造、管道注水打压等工作,确保按期开栓供热。
应急保障
各地热力部门加紧设备调试和系统测试,确保供暖系统稳定运行。同时,加强巡查和加固花灯、彩灯和户外搭建物、广告牌等设施,做好高空作业的安全防护。
三、大风黄色预警与防范措施
大风预警
中央气象台发布大风黄色预警,预计黑龙江西部、吉林西部、辽宁西部和辽东半岛、内蒙古中东部、华北、黄淮、江淮东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5~6级、阵风7~8级的偏北大风。
内蒙古东部、华北北部、山东等地的部分地区最大阵风可达9~10级。渤海、渤海海峡、黄海大部海域、东海北部海域、台湾海峡、台湾以东洋面、巴士海峡、南海北部和中部海域将有7~8级、阵风9级的大风。
防范措施
公众需关注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防范大风天气对出行的影响。户外活动注意安全,远离临时搭建物、广告牌等。
草垛旁禁止乱扔烟头,不要在户外使用明火,禁止烧荒。大风天气禁止倾倒炉灰,倾倒碳灰要用水将碳灰的余火扑灭后,倒在安全的地方。
四、寒潮影响与应对建议
生活影响
寒潮导致气温骤降,对居民生活造成一定影响。例如,北京午后风力增强,全市大部分地区平均风力5到6级,阵风7级左右,局地阵风达8到10级。体感温度接近-20℃,需特别注意防寒保暖。
应对建议
公众需密切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寒潮预警信息,提前做好防寒准备。
供热企业需加强供暖设施巡查和维护,确保供暖质量。
政府部门需加强应急管理,做好城市和森林防火工作。
寒潮对农业有哪些影响?
一、农作物冻害:低温直接导致减产甚至绝收
作物细胞损伤
寒潮带来的降温可达10℃甚至20℃以上,当气温降至0℃以下时,农作物细胞内的水分会结冰膨胀,导致细胞壁破裂,植株部分枯萎或完全死亡。例如,2023年初湖南多地脐橙因霜冻减产20%以上,江西油菜早期开花遭遇寒潮会导致荚果空瘪。
不同作物耐寒性差异
北方作物:冬小麦、苹果等已进入休眠期,抗寒性强,但若极端低温(如低于-20℃)持续时间长,仍会造成根系冻伤。
南方作物:柑橘、油菜、茶叶等易受冻,低温可能导致花芽冻死、果实脱落。
设施农业:大棚若未加固,积雪或大风可能导致结构坍塌,内部作物受冻。
生长发育受阻
低温会延缓作物生长周期,导致开花期推迟、果实成熟期延长。例如,早春寒潮可能影响蜜蜂活动,导致油菜等开花作物授粉不良,进而降低产量。
二、畜牧业生产:防寒成本增加与疫病风险上升
畜禽伤亡与设施损坏
寒潮导致畜禽舍内温度骤降,可能引起畜禽感冒、呼吸道疾病等,甚至造成幼畜、雏禽死亡。例如,内蒙古牧区因寒潮导致的“白灾”(雪灾)曾造成大量牛羊冻死。
疫病传播风险
低温环境下,畜禽免疫力下降,疫病发生和传播风险大幅增加。养殖场需加强消毒和防疫措施,防止疫病扩散。
饲料与能源成本上升
寒潮期间,畜禽需增加饲料摄入量以维持体温,同时养殖场需使用更多取暖设备,导致成本上升。
三、农业设施损害:大风与积雪的双重威胁
大棚损毁风险
寒潮期间的大风或雨雪天气可能对农业设施造成毁灭性打击。例如,大风易导致未加固或破损的大棚损毁,降雪强度较大时也会导致大棚垮塌。
灌溉与水利设施故障
低温可能导致水管、水表等水利设施冻裂,影响灌溉系统正常运行。此外,土壤冻结还会导致地表径流增加,可能引发涝灾。
四、间接影响:市场波动与生产链中断
农产品价格上涨
寒潮导致农作物减产,市场供应减少,可能推高农产品价格。例如,2023年寒潮后菠菜价格一度上涨至12元/斤,果蔬供应链中断可能持续1-2周。
生产资料运输受阻
寒潮可能导致交通、电信受阻,影响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的运输和销售。例如,北方暴雪曾导致国道事故率上升,货运周转时间延长15%-30%。
能源需求激增
寒潮期间,电力需求激增,部分地区可能启动有序用电措施。例如,2021年寒潮期间,浙江冬季用电负荷同比上升15%。
五、有利影响:病虫害减少与水资源储备
病虫害自然控制
低温可以冻死部分越冬害虫(如蚜虫卵),减少来年农作物生长期的虫害压力。例如,寒潮低温可能降低小麦条锈病等病害的发生率。
积雪融水缓解干旱
降雪对越冬农作物有一定保护作用,积雪融化后可成为宝贵的水资源,缓解春季干旱。例如,北方地区冬季降雪有助于春季土壤墒情改善。
六、应对措施:多维度降低寒潮损失
物理防护
覆盖秸秆、地膜或草苫保温,喷施磷酸二氢钾增强作物抗逆性。
及时加固设施温棚和禽畜棚舍,抓住降雪间隙清雪除冰,防止大风、雪压导致棚体垮塌。
生物措施
选用耐寒作物品种(如“济麦22”等耐寒小麦)。
调整种植结构,北方部分地区试点推广耐寒作物。
应急响应
提前72小时发布寒潮预警,可使经济损失减少约25%。
储备防寒保暖物资(如取暖设备、除雪工具)和应急照明设备。
保险覆盖
2023年全国农业保险赔付超80亿元,覆盖30%以上种植户,为农户提供风险保障。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