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水文化”开学课:新生共测长江水质》活动分析

河海大学作为以水利为特色的高校,其“水文化”开学课以长江水质监测为实践载体,将专业教育、生态责任与文化传承深度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生入学教育模式。以下从活动设计、实施成效及推广价值三方面展开分析:

一、活动设计:专业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

课程定位精准
活动以“水文化”为核心,将长江水质监测作为实践主题,既契合河海大学“因水而生、缘水而为”的办学理念,又紧扣国家“长江大保护”战略。通过水质检测实践,新生在入学初期即建立对水利专业的直观认知,强化“治水兴邦”的使命感。

实践内容系统化

检测指标全面‌:涵盖溶解氧、电导率、pH值、浊度、氨氮等17项关键指标,覆盖水体物理、化学及生物特性,形成对长江生态的立体化评估。

技术支撑专业‌:依托学校“小平科技创新实验室”(含水质检测区、水生态实验区等),提供标准化检测设备与流程指导,确保数据科学性。

文化传承渗透‌:在检测过程中融入水利史教育,如讲述河海大学前辈参与长江治理的案例,强化专业认同与文化自信。

参与形式创新

跨年级协作‌:组织本科新生与研究生共同参与,形成“老生带新生”的传帮带机制,促进学术传承与团队凝聚力。

数据可视化呈现‌:将检测结果编制为《长江小卫士——河湖守护行动》年度报告,通过图表、案例等形式直观展示长江生态改善,增强学生成就感。

13f1290298b0b8b9211888f4df4480b9.jpeg

二、实施成效:多维素养的协同提升

专业能力启蒙
新生通过系统学习水质检测方法,掌握至少10项指标的检测流程,为后续专业学习奠定实践基础。例如,七年级学生申书萱表示:“溶解氧指标的变化让我直观感受到季节对水质的影响,这种实践比理论更深刻。”

生态责任内化
活动将个人行动与国家战略结合,激发学生保护长江的主动性。如江苏沿江八市持续6年的“长江大保护小使者”行动中,学生观察到江边植被增多、水质变清、江豚出现频率提升,深刻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内涵。

文化认同强化
通过参观校史馆、张闻天纪念馆及水利先贤事迹展,新生了解河海大学百年治水历史,增强“爱国爱水爱校”情怀。水文水资源学院党委书记石朋教授在“开学第一课”中强调:“水利人要传承刘光文、严恺等前辈的爱国精神,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水安全保障。”

三、推广价值:可复制的“水教育”模式

课程化设计
河海大学将水质监测纳入全校公共选修课《中华水文化》,通过9集视频课程系统讲授水文化基础知识,形成“理论+实践”的完整体系。该课程已作为核心课程开设多年,对非水利专业学生具有开阔视野、提升人文素养的价值。

平台化支撑
学校构建“实验室-实践基地-心理中心”三位一体教育平台:

实验室‌:提供水质检测、水生态实验等硬件支持;

实践基地‌:联合河北省水文勘测中心等单位建立科研合作基地;

心理中心‌:通过“河你一起,海阔天空”心理健康活动,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

社会化延伸
活动与地方政府、环保组织合作,如参与武汉市“长江小卫士”行动、江苏省“长江大保护 绿色共成长”计划,形成校地联动机制。这种模式可推广至其他流域高校,助力全国水生态保护教育。

四、优化建议:深化教育内涵

增加跨学科元素
引入地理、环境科学等专业学生参与,从多学科视角分析水质数据,培养复合型治水人才。

拓展国际比较
结合全球典型流域治理案例(如莱茵河、密西西比河),对比长江保护成效,提升学生全球视野。

强化技术赋能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实时监测长江水质,开发移动端APP供学生上传数据,形成动态生态地图。

结语
河海大学“水文化”开学课以长江水质监测为切入点,构建了“专业教育-生态责任-文化传承”三位一体的新生入学教育模式。该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更通过“做中学”激发了其治水报国的情怀,为高校思政教育与实践育人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未来,若能进一步融入跨学科、国际化元素,其教育价值将更加凸显。


河海大学还有哪些类似的活动?

一、文化传承类活动

“迎新年 送春联”活动
由图书馆联合学校关工委、退教协举办,通过书法老师现场挥毫泼墨,为师生赠送寓意吉祥的春联。活动不仅弘扬了春联这一中国传统文化,还营造了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吸引全校300余人参与。

“我们的节日——闹元宵 知民俗”活动
在常州校区举行,国际教育学院的留学生与金坛区小记者协会的融媒小记者共同体验包汤圆、猜灯谜、赏花灯等传统民俗。活动通过才艺表演、古装走秀等环节,让留学生感受中国“年味”,增强了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第六届民族文化节文化展演
以“水韵融情 同心筑梦”为主题,设置文化展示区、才艺表演区、交流体验区。师生通过观看“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展、体验民族服饰穿戴、参与漆扇制作等活动,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非遗文化的认知。

二、职业发展类活动

2024年河海大学生涯体验周

“生涯探索,E路起航”‌:由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和计算机与软件学院举办,包含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生涯嘉年华和生涯发展沙龙。通过“绘制生涯鱼骨图”“职业性格测试”等游戏,帮助学生明确职业目标。

“职场初体验,未来新起点”‌:设置“手作梦想工坊”“面试达人秀”等环节,学生通过粘土塑造职业梦想、模拟面试场景,提升职业规划能力。

“规划启航 职引未来”‌:由水文水资源学院等联合举办,通过“职业绕口令”“面试直播间”等创意项目,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面试技巧。

生涯发展沙龙
邀请华为云AI算法工程师、DTSE技术布道师等嘉宾,为学生讲解人工智能技术、数字化转型趋势及华为云开发者认证流程,激发学生对计算机行业的兴趣。

三、民族团结类活动

第六届民族文化节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民族特色舞蹈、乐器弹唱、美食体验等活动,促进各族师生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活动现场设置“投壶”“知识竞答”等趣味游戏,营造团结奋进的氛围。

四、校友互动类活动

河海大学11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

校友分享会‌:邀请杰出校友分享求学经历、职场经验,为在校生提供人生指引。

学科发展论坛‌:由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社会传播与发展三个分论坛组成,邀请兄弟高校、科研机构专家参与,推动产学研合作。

校友返校活动‌:为返校校友提供联络协调、场地支持等服务,营造温馨的返校氛围。

校友捐赠活动‌:呼吁校友以各种形式助力母校发展,为学院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汇聚力量。

五、社会公益类活动

支教助学活动
河海大学彭城国情社情调研实践团赴邳州市车夫山镇埠上小学,开展为期15天的支教助学活动。成员为留守儿童分发衣物、书籍,举办素拓活动,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