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启动"数字身份证"互通 三地居民一码通行

一、政策背景:推动政务服务一体化

广东省政府于2023年11月印发《“数字湾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围绕“用户通、系统通、数据通、证照通、业务通”目标,推动粤港澳政务服务一体化。其中,统一身份认证和电子签名互认是关键环节,旨在解决三地居民跨境办事时重复验证身份、流程繁琐等问题。

目标‌:到2025年,基本完成“数字湾区”建设任务,实现大湾区数字化规制规则有效对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高效联通。

意义‌:通过数字化手段促进三地要素资源流通,打造全球数字化水平最高的湾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8e42a1ff685cb4715726e52f0a4ed123.jpeg

二、实施进展:统一身份认证与平台对接

统一身份认证系统
按照用户授权原则,推动粤港澳三地居民身份信息汇总至统一系统,实现跨区域政务服务办理。居民未来办理政务时,无需分别进行身份验证,可通过统一认证系统完成操作。

电子签名互认
解决电子文件签署的地域限制问题,确保三地居民签署的电子文件在跨境场景中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政府服务平台对接

广东政务服务网、“粤系列”移动政务平台与香港“智方便”、澳门“一户通”实现互认互通。

香港居民可通过“智方便”直接登录广东省政务服务网和“粤省事”小程序,办理多项内地政务服务。

“湾事通”平台上线
作为泛公共服务与信息聚合平台,“湾事通”整合三地政务服务资源,提供出行、通关、通信、支付、求职、养老、医疗等场景的一站式跨境服务。例如:

内地居民赴港澳旅游时,可通过平台快速预约通行证件、查询出入境办事大厅、办理境外手机流量套餐。

港澳居民前往内地时,可享受回乡证办理指引、港车北上指引、通关交通等“一站式”服务。

三、便利性提升:从“多证通行”到“一码畅行”

通关便利化
未来,三地居民可能仅需一个专属二维码即可完成身份验证,无需携带身份证、通行证等多本证件,通关效率显著提升。

业务办理线上化
港澳居民无需线下办理内地业务,可通过统一认证系统在线完成社保、求职、投资等事项。例如,港澳居民在内地求职招聘、投资兴业可通过“湾事通”平台线上办理。

生活场景全覆盖
平台整合交通、住宿、金融、电信等业务,推动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居住证在大湾区交通、住宿、求职、保险、电子货币、购票、金融、电信、财产登记等业务办理中享有与内地居民身份证同等便利。

四、挑战与展望:隐私保护与技术优化

隐私保护
三地隐私法例和执行标准存在差异,需通过技术手段确保数据安全。例如:

统一身份认证遵循用户自愿原则,居民可自主选择是否参与。

香港身份验证由特区政府应用程序负责,内地身份验证由广东省政务平台负责,数据跨境流动需符合安全评估要求。

技术优化

持续优化用户体验,推动更多泛公共服务进驻“湾事通”平台。

探索“境内代表协助认证”模式,加强与欧盟、APEC等国际组织的数字身份互认合作。

长期规划
统一身份认证是“数字湾区”建设的阶段性成果,未来可能向统一身份证方向发展,但需更长时间的政策协调与技术突破。


如何确保“数字身份证”互通的数据安全?

一、技术层面:构建多层安全防护体系

多因素认证(MFA)
采用“密码+生物识别+硬件密钥”组合验证,例如通关时需同时通过指纹、面部识别及手机动态令牌,大幅降低身份冒用风险。动态验证技术(OTP)可实时监测设备、环境及行为风险,动态调整验证强度,打破传统“一次认证、永久可信”模式。

匿名化与隐私计算
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通过“网号+网证”机制,将身份证信息转化为加密虚拟凭证,避免明文身份信息直接暴露。例如,港澳居民在内地入住酒店时,仅需提供匿名化认证结果,无需登记真实姓名及证件号,从源头减少信息泄露风险。

区块链存证与审计
利用区块链不可篡改特性,对跨境身份认证日志进行全程上链存证。例如,粤港澳三地政府服务平台对接时,所有认证记录均通过区块链加密存储,确保数据可追溯且防篡改,同时支持监管部门实时审计。

后量子加密技术
针对量子计算对传统加密的威胁,采用抗量子攻击的加密算法,保障身份认证数据在传输与存储中的长期安全性。例如,粤港澳跨境数据流动中,关键身份信息通过后量子密码技术加密,防止未来量子计算机破解。

二、管理层面:强化数据治理与合规框架

自愿原则与最小化提供
根据《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用户可自主选择是否使用“数字身份证”,且平台仅在用户同意时收集必要信息。例如,港澳居民在内地办理业务时,若选择传统证件验证,平台不得强制要求使用数字身份。

跨境数据流动“白名单”制度
围绕社保、医疗、交通等高频场景,建立数据跨境流通“白名单”,明确可跨境传输的数据类型及范围。例如,港澳居民在内地就医时,仅允许加密后的医疗记录通过安全通道传输,且需经用户单独授权。

三地联合治理机制
成立粤港澳大湾区数据治理联合委员会,统一争议解决机制,协调三地隐私保护规则差异。例如,针对金融行业数据跨境,联合委员会制定跨区域认证标准,确保港澳银行在内地开展业务时符合双方安全要求。

三、应用场景:平衡便利性与安全性的实践

通关“一码通行”
未来三地居民可能仅需一个专属二维码完成身份验证,通关时系统通过动态生物识别(如实时面部扫描)与区块链存证记录比对,确保人码一致,同时避免证件丢失风险。

政务服务“跨境通办”
港澳居民通过“湾事通”平台办理内地社保时,系统采用多因素认证+隐私计算技术,仅返回加密后的参保结果,原始数据存储于境内安全区域,防止跨境泄露。

金融交易可信追溯
在跨境支付场景中,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记录所有交易认证日志,银行可通过区块链存证快速核实交易双方身份,明确责任归属,保障资金安全。

四、挑战与应对:持续优化安全生态

技术适配成本
针对三地数据基础设施差异,推广标准化安全接口,降低企业技术适配门槛。例如,中国网络安全审查认证和市场监管大数据中心提供跨境数据安全认证工具包,简化企业合规流程。

用户信任建立
通过宣传教育提升公众对数字身份安全的认知。例如,广东省政府推出“数字身份安全体验日”,展示匿名认证、一键核验等技术的实际效果,增强用户信心。

国际规则对接
探索与APEC、欧盟等国际组织的数字身份互认合作,为跨境人才流动提供全球通用安全认证方案。例如,粤港澳大湾区可参与制定亚太地区数字身份安全标准,推动区域数字经济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