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市场成交额破万亿 林业碳汇项目占比超30%
全国碳市场交易规模
累计成交额:截至2025年9月25日,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额已突破490亿元。这一数字相较于万亿目标仍有较大差距。
交易活跃度:全国碳市场的交易活跃度在近年来有所提升。例如,2024年全年的成交额超过了180亿元,同比上升近25%,创历史新高。同时,碳排放配额的价格也在稳步上升,近期市场的碳价稳定在每吨70元至80元之间。
林业碳汇项目交易情况
项目数量与分布:目前在CCER(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和VCS(国际核证减排标准)已公示的国内林业碳汇项目共213个,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江西、贵州、甘肃、黑龙江、吉林等省份。
交易规模与收益:在已经公示的项目中,不少项目的年碳汇量在2000吨以下,甚至一个项目的预计年度碳汇量仅为每年20吨。这样的碳汇规模,如果扣除项目开发的费用,大概率不会带来收益。这表明林业碳汇项目在交易规模上相对较小,且收益有限。
市场潜力与挑战:尽管林业碳汇项目在交易规模上相对较小,但其在“双碳”战略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森林碳汇在成本效益和生态效益上相比于工业减排更具优势,且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很大的增汇空间。然而,林业碳汇项目开发过程中涉及众多利益相关方,林地权属与碳汇权属结构复杂,这给项目的开发和交易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全国碳市场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一、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交易规模创新高:根据《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5)》,截至2025年8月底,全国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近7亿吨,成交额约480亿元人民币。其中,2024年全年成交额创2021年市场启动上线交易以来年度新高,达到181.14亿元。
市场活力提升:2024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日均成交量较上一个履约周期上涨43.55%,市场活力显著提升。随着新年度配额预分配工作的开展,全国碳市场交易自2025年3月起逐步回暖,第二季度成交量、成交额同比分别上涨140%和87%。
二、行业覆盖范围逐步拓宽
首次行业扩容:2025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将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这是全国碳市场首次扩大行业覆盖范围,新增重点排放单位超过1300家,覆盖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国总量的比例提高至60%以上。
未来扩容计划: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到2027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这意味着未来将有更多高排放行业被纳入全国碳市场。
三、交易机制与产品体系不断创新
完善市场交易机制:全国碳市场将结合现阶段运行特点,从主体、产品、交易、监管等维度完善市场交易机制,以打造多层次、多样化市场结构为目的,激发市场活力。
丰富交易产品与方式:未来将稳步扩大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和交易主体,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例如,支持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开展碳质押融资等金融活动,完善碳质押、碳回购等政策制度。
引入有偿分配制度:为增强减排约束,全国碳市场将稳妥推行免费和有偿相结合的配额分配方式,有序提高有偿分配比例。这将促进企业的碳交易行为从被动履约转向主动管理和战略配置。
四、国际合作与影响力提升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全国碳市场将积极与欧盟等开展对话协商,推动减排技术创新和全球碳市场合作。通过参与国际碳市场建设,提升我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应对国际贸易碳壁垒:随着国际贸易中碳壁垒的日益凸显,全国碳市场将通过完善CCER核算和流程要求等措施,提升CCER的全球公信力,积极应对国际贸易碳壁垒。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