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骆驼粪能源”项目,解决牧区用电难题

兰州大学在能源与生态领域的研究方向

新能源基地生态修复‌:兰州大学在沙戈荒地区(沙漠、戈壁、荒漠化土地)开展新能源基地生态修复研究,通过监测光伏电站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发植被配置模式,提高植被覆盖度和生物量,实现新能源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盐碱地治理与农业改良‌:兰州大学绿色材料研发中心研发了“凹凸棒复合微生物肥料”,结合盐碱地治理技术,有效改良盐碱地,提高作物出苗率和产量,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工业污染治理与资源化利用‌:兰州大学通用环境工程团队在工业污染治理领域取得显著成果,如研发“云式”除尘技术,解决铅锌冶炼行业烟化炉尾气超低排放问题;开发环境友好型室温脱硫锰基吸附剂,提高加氢脱硫工艺效率。

兰州大学未开展“骆驼粪能源”项目的可能原因

研究重点与方向‌:兰州大学在能源与生态领域的研究更侧重于新能源开发、生态修复和工业污染治理等宏观层面,而“骆驼粪能源”项目属于生物质能利用的具体实践,可能未纳入其当前研究重点。

技术可行性与经济性‌:骆驼粪作为生物质能源,其收集、运输和转化成本可能较高,且能量密度较低,技术可行性和经济性有待进一步验证。兰州大学可能更倾向于研究技术成熟、经济可行的能源解决方案。

地域与资源限制‌:兰州大学虽位于西北地区,但骆驼粪资源分布可能相对有限,且牧区用电难题的解决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电网覆盖、能源结构等,单一生物质能源项目可能难以全面解决问题。

a8e05f9a72d1f549337199ad0214bb85.jpeg

骆驼粪能源的技术难点有哪些?

1. 收集与预处理成本高

地域分散性‌:骆驼养殖多集中在西北牧区,地域辽阔且养殖点分散,导致粪便收集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运输成本显著增加。

预处理复杂‌:骆驼粪含水量较高(如研究显示晾晒7天后含水率仍达12%),需通过晾晒、粉碎等工序降低水分,否则会影响燃烧效率。此外,粪便中可能混入沙土、草料等杂质,需额外筛选处理,进一步增加成本。

2. 热值稳定性差

成分波动大‌:骆驼粪的热值受饲料种类、骆驼年龄、健康状况等因素影响,导致不同批次粪便的热值差异显著。例如,研究显示骆驼粪热值约为煤的一半(干粪热值约15-18 MJ/kg),但实际利用中需频繁调整燃烧参数,增加操作难度。

燃烧特性复杂‌:骆驼粪中木质纤维素含量较高,燃烧时易产生未燃尽颗粒,导致热效率降低。同时,高灰分含量(如含沙土)可能加速设备磨损,缩短使用寿命。

3. 能源转化效率低

直接燃烧效率有限‌:骆驼粪作为固体燃料直接燃烧时,由于热值较低且燃烧不充分,能量转化效率可能不足30%,远低于煤炭(约40-50%)。

沼气发酵技术不成熟‌:若通过厌氧发酵生产沼气,需解决发酵菌种适应性、沼气产率低等问题。目前规模化沼气工程池容产气率仍低于国际先进水平,且沼气提纯净化技术不完善,影响后续利用。

4. 设备适配性不足

专用设备缺乏‌:市场上缺乏针对骆驼粪特性的专用燃烧设备或气化炉,现有设备多基于煤炭或生物质设计,需改造才能适配骆驼粪,增加投资成本。

自动化程度低‌:国内沼气工程装备自动化水平较低,需人工干预较多,导致运行稳定性差,难以满足牧区长期、连续供电需求。

5. 环保与经济性平衡困难

二次污染风险‌:骆驼粪燃烧可能产生氮氧化物、颗粒物等污染物,需配套脱硫、除尘设备,否则会加剧牧区空气污染。

经济竞争力弱‌:与煤炭、天然气等常规能源相比,骆驼粪能源成本较高(如收集、运输、预处理成本占比较大),且能量密度低,导致单位能源价格缺乏竞争力,市场推广难度大。

6. 技术标准与政策支持不足

标准缺失‌:骆驼粪能源化利用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影响市场信任度。

政策扶持有限‌:目前针对畜禽粪污能源化利用的政策多聚焦于规模化养殖场,对牧区分散式利用的支持不足,如补贴力度小、管网建设成本高,制约项目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