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润饼菜:宋元海丝宴的活化石

一、历史渊源:千年海丝的味觉记忆

泉州作为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之一。来自阿拉伯、波斯、印度等国的商人汇聚于此,带来了香料、宝石、异域食材,也带走了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这种频繁的贸易往来,不仅促进了经济的繁荣,更催生了饮食文化的融合。润饼菜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它既有中原饮食中“卷食”的痕迹,又融入了闽南本土的食材,还吸纳了海外传入的香料与烹饪手法,成为一道跨越地域与文化的美食。

二、文化融合:山海交汇的多元风味

润饼菜以薄如纸的春卷皮为容器,包裹着山海交汇的丰富食材。既有海味的鲜,又有蔬果的脆,还有豆干的香,仿佛一口就能尝遍宋元时期“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华。这种食材的多样性,正是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多元文化交融的生动体现。例如,阿拉伯商人带来的胡椒与本地牛肉羹相遇,演绎出跨文明的味觉对话;菲律宾华侨带回的花生酱,被用来涂抹肉粽;南洋归侨带来的咖喱粉,与本地牛排结合成网红套餐。这种“海纳百川”的包容,让泉州美食既有中原古风,又具南洋风情。

daefef03e875c4c46e651d596a760f5c.png

三、制作技艺:代代相传的手工智慧

润饼菜的灵魂在于那层薄如纸的春卷皮。对于泉州人来说,一张好的春卷皮,必须达到“透光可见字,入口即化”的标准。这背后是代代相传的手工技艺。制作春卷皮的原料并不复杂,只需面粉和水,但比例和手法却极为讲究。面粉要选用高筋面粉,加水后反复揉搓,直至面团光滑有弹性,再醒面半小时。醒好的面团被分成小剂子,师傅们会取一个剂子在烧热的平底锅上快速旋转,利用锅的温度将面团烫成一张直径约20厘米的薄皮。这个过程俗称“烙皮”,考验的是手上的力道和速度。经验丰富的师傅,一分钟能烙出5-6张皮,每张皮的厚度不足0.1毫米,拎起来对着光,能清晰地看到对面的人影。

四、节庆习俗:文化记忆的延续

润饼菜在泉州人的节庆习俗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泉州人有“吃润饼”的习俗,这一习俗可追溯至宋元时期,与当时的“上巳节”祭祀活动有关。传说古代泉州人在这一天会到郊外踏青,用润饼卷祭祀祖先,祈求风调雨顺、出海平安。如今,这一习俗依然保留,每逢三月初三,家家户户都会准备润饼卷,全家围坐在一起,边包边吃,其乐融融。除了三月初三,润饼卷在清明节、春节等节日中也不可或缺。清明节时,泉州人会用润饼卷悼念先人,寓意“卷住思念”;春节期间,润饼卷则象征着“团圆美满”,因为它能将多种食材包裹在一起,正如一个家庭的和睦相聚。

五、现代传承:海丝文化的活态呈现

随着时代的发展,泉州润饼菜也在不断创新,但始终保留着传统的内核。如今,泉州润饼菜已成为泉州的“美食名片”,不仅入选了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经常出现在各种美食节和文化交流活动中。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这道美食,了解到泉州的海丝文化,感受到这座古城的历史温度。例如,“宋元海丝宴”以南宋典籍《山家清供》为根源,以海丝世遗为发端,融合泉州在“海上丝绸之路”的爱拼会赢精神,放眼“一带一路”的石狮作为,融汇古今,传承创新闽菜文化。其中,润饼菜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宋元时期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独特的美食文化。


润饼菜的历史发展是怎样的?

一、起源:从春盘到春饼的千年演变

润饼菜的起源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的“五辛盘”。当时,人们以大葱、小蒜、韭菜、香菜、芸薹(后以虎苔替代)五种辛香蔬菜摆盘祭祀春神,寓意驱邪避疫、迎接新春。因五辛味道辛辣,单吃难以入口,后逐渐发展为用面饼包裹食用,形成‌春饼‌的雏形。

唐代时,春饼已成为立春时节的节令食品。杜甫诗中“春日春盘细生菜”,《四时宝镜》记载“立春日,食芦菔、春饼、生菜,号春盘”,均印证了这一习俗的普及。此时,春饼已从祭祀用品转变为日常美食,其薄皮卷馅的形式为后世润饼菜奠定了基础。

二、闽南化:中原移民与本土文化的融合

唐宋时期‌,中原汉人因战乱大规模南迁,将春饼习俗带入闽南地区。在泉州这座“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多元文化交融碰撞,春饼逐渐吸纳本地食材与烹饪手法,演变为独具闽南风味的‌润饼菜‌。

食材本土化‌:胡萝卜、海蛎、豆干等闽南特色食材加入馅料,形成“山海交汇”的独特风味。

工艺改良‌:饼皮制作从北方“烙饼”发展为闽南“拭饼”技法——将温面团在热锅上快速旋烙,形成薄如蝉翼的饼皮,更适包裹丰富馅料。

节庆固化‌:润饼菜与闽南民俗紧密结合,成为冬至、清明等节日的祭祀供品及家宴主食,象征团圆与丰收。

三、兴盛:海丝贸易推动的食材革命

明清时期‌,泉州作为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迎来食材与文化的“大输入”。胡椒、咖喱等外来香料,以及菲律宾花生酱、南洋咖喱粉等异域调味品的传入,彻底改变了润饼菜的味觉维度。

口味多元化‌:胡椒的辛辣、花生酱的醇厚、咖喱的浓郁,与本土食材碰撞出“咸甜交织、层次丰富”的新风味。

食材全球化‌:海蛎、虾仁等海鲜的普及,使润饼菜从“山珍”转向“山海兼备”,成为海丝贸易的味觉见证。

技艺传承‌:清光绪末年,泉州西街傅维长首创润饼皮手工制作技艺,经三代传承改进,形成以面粉、盐调配面泥的特殊工艺,饼皮薄韧透光,成为非遗保护对象。

四、传奇:蔡复一夫人创制的民间传说

润饼菜的起源还流传着一段‌明代传奇‌:同安才子蔡复一(时属泉州府)因遭奸臣陷害,需在49天内整理完朝廷文书。为节省时间,其夫人将面粉烙成薄皮,包裹炒烩菜卷成圆筒状喂食,助丈夫如期完成任务。这一故事赋予润饼菜“功名利禄”的象征意义——饼皮圆形象征团圆,白皮红馅寓意“金包银”,深受泉州人喜爱。

五、现代传承:非遗活化与文化创新

21世纪以来‌,润饼菜在保留传统风味的同时,通过非遗保护、文化创新和国际传播,焕发新的生机。

非遗认证‌:2018年,泉州润饼皮制作技艺被列入非遗保护名录,手工烙制工艺成为文化传承的核心。

节庆复兴‌:清明“润饼祭祖”习俗被重新挖掘,成为联结海外侨胞的文化纽带。东南亚闽南华侨聚居地(如马来西亚槟城、菲律宾马尼拉)均能见到润饼身影,承载着游子的乡愁。

创新融合‌:泉州餐厅推出迷你润饼、彩色润饼皮等新款式,甚至尝试将润饼与西餐结合(如润饼卷牛排)。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其“万物皆可包”的包容性与文化记忆始终未变。

六、文化象征:海丝宴的活化石

泉州润饼菜以一卷之方寸,包裹着千年的历史传承与数代人的情感记忆。从街头小摊到星级酒店,从家庭厨房到海外唐人街,它不仅是闽南饮食文化的缩影,更是宋元海丝宴的“活化石”——薄皮卷内,山海食材交融,多元文化共生,见证了泉州作为“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辉煌与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