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教师团队获“全国创新争先奖”,曾参与抗疫

获奖背景与奖项意义

全国创新争先奖‌:该奖项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联合设立,每三年评选表彰一次,是仅次于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技人才大奖。它主要表彰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重大装备和工程攻关、转化创业、科普及社会服务方面做出卓越贡献、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和优秀科研团队。

e0ef4c9255ec14381185b2e4638944b4.jpg

浙大教师团队获奖情况

第二届获奖情况‌:在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表彰奖励大会上,浙江大学多位科技工作者受表彰。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兰娟获创新争先奖章;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浙江大学副校长严建华教授,浙江大学脑与脑机融合前沿科学中心主任胡海岚教授,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王岳飞教授等获创新争先奖状。

第三届获奖情况‌:在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表彰大会上,浙江大学共有10人获奖,为本次89所高校中获奖人数最多的高校。获奖者包括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院长、浙江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高翔院士,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高分子复合材料研究所所长陈红征教授,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王文海等。

抗疫中的浙大教师团队

抗疫一线贡献‌: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无数浙大人奔赴救援一线,救助病患、守护平安。例如,李兰娟院士主动请缨去武汉救治危重症患者,始终坚守在抗疫第一线。

后方科研支持‌:在大后方,浙大教师团队也日夜坚守,为抗疫提供科研支持。例如,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师生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积极开展科普宣传、心理援助、干预研究、志愿活动,努力为科学防控疫情贡献力量。

国际校区抗疫故事‌:浙江大学国际校区中外师生齐心协力,共同守卫校园。校区医护人员、教工、学生志愿者以及国际师生都积极参与抗疫工作,展现了浙大人的担当与奉献。


浙大还有哪些教师团队参与了抗疫?

一、公共卫生学院科研团队

贡献‌:通过大数据聚类分析,研判疫情传播特点,对各地采取的疫情防控措施开展科学评估。构建精准的预判模型,为有关部门对复工时间、方式等关键问题的研判提供科学依据。

细节‌:该团队还集结多学科研究力量,发起应急科研攻关,为政府的精准研判提供科研支撑。

二、附属医院医疗团队

贡献‌:在湖北,有525名来自浙江大学附属各医院的医务工作者赶去支援;在浙江,浙江大学承担省级定点诊治医院的任务,发挥高校附属医院的临床优势。

细节‌:

李兰娟院士团队‌: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李兰娟院士带领团队主动请缨逆行奔赴武汉。在出发前,她带领的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团队已成功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毒株,为后续药物寻找和研发、疫苗制备走出重要一步。

浙大一院团队‌:在浙大一院副院长陈作兵的带领下,第一批浙江省赴武汉重症肺炎救治国家队的12名成员抵达抗疫一线。

浙大二院团队‌:在抗疫过程中,浙大二院迅速联动,协调配合,在紫金港、玉泉、华家池、西溪四校区设立核酸检测点,迅速组织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同时,浙大二院还调用抗疫人员“蓄水池”,全院上下紧急联动,全体党员冲锋在前,迎难而上,主动请缨,以最快速度组建应急采样支援第一梯队即刻奔赴各个校区。

三、心理与行为科学系团队

贡献‌: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动员全系师生,积极开展科普宣传、心理援助、干预研究、志愿活动,努力为科学防控疫情贡献力量。

细节‌:

科普宣传‌:多名导师带领研究生组建科普短文撰写小组,介绍疫情危机下的心理应对方法,传递积极情绪,引导积极行为方式。心理系微信公众号“ZJU以理观心”以师生团队接力、每日一篇的形式,上线“抗击疫情的心理应对”系列科普短文。

心理援助‌:组织教师开展了各类网上心理援助、抗疫志愿者心理援助培训和科学抗疫的心理技术指导。例如,杨宏飞副教授参与了全国新冠肺炎心理支持热线、教育部华中师大心理热线、嘉兴心理抗疫平台等多个服务热线。

科研攻关‌:牵头联合浙大一院、浙大二院、邵逸夫医院和校内生仪学院、公共卫生系,申报题为《疫情危机下重点人群心理干预模式研究与在线干预系统开发》的校级应急科研项目。

四、其他教师团队

信息技术中心团队‌:第一时间成立“信息化防疫战斗保障组”,以“网上浙大”为支撑,保障师生异地高效协同办公、远程学术科研、远程在线学习等线上工作学习活动。他们放弃假期,鏖战48小时上线“战疫通”浙江大学健康打卡平台,只为师生每日传“信”报平安。

后勤保障团队‌:包括饮食中心、物业服务中心、安保人员等,他们起早贪黑,牢牢把住采购、制作和消毒等每个细微环节,确保师生的饮食安全和校园安全。例如,饮食中心工作人员是校园里最早上岗的一批人,疫情期间,为了守好师生的“入口”安全,他们更是严格把控每个环节。

国际校区教师团队‌:在国际校区,有敢于担当的党员干部、军人气质的医护人员、化身“大白”的新入职教工、朝气蓬勃的学生志愿者,还有积极奉献的国际师生。他们齐心协力,共同守卫校园。例如,ZJE新入职助理教授孟令锋因为假期在校区实验室工作“撞上”突如其来的疫情滞留校区,当校区领导在校区工会群发布核酸检测志愿者招募信息后,他第一时间报了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