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8日·南京电 在新能源技术竞争白热化的今天,东南大学太阳能研究中心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由熊仁根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成功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提升至33.7%,刷新了该领域的世界纪录。这项发表于《Nature Energy》的突破性成果,标志着我国在下一代光伏技术竞争中已占据制高点。
技术突破三大创新点
界面工程革命:团队独创"分子桥接"技术,在钙钛矿层与电荷传输层之间构建纳米级过渡界面,使电荷提取效率提升40%
结晶控制突破:采用气相辅助结晶法,制备出缺陷密度低于10^15/cm³的高质量钙钛矿薄膜
稳定性飞跃:通过引入有机-无机杂化钝化层,在85℃/85%RH环境下通过IEC61215标准测试
产业化应用前景
该技术已获17项发明专利保护,与隆基绿能共建的中试生产线显示:
组件效率达28.3%(认证面积25cm²)
生产成本较传统硅基电池降低32%
预计2026年实现GW级量产
"这项突破使钙钛矿电池商业化提前了至少3年。"国家光伏产业联盟秘书长王勃华评价道。据测算,若该技术全面推广,可使我国光伏发电LCOE降至0.15元/千瓦时以下。
科研背后的故事
团队骨干张明远副教授透露,研究过程中曾连续三个月遭遇效率"卡脖子"问题,最终受蝴蝶翅膀微观结构启发,开发出新型光陷阱结构。"我们累计测试了217种材料组合,仅实验数据就达47TB。"目前,该团队正与航天科技集团合作开发空间光伏应用。
延伸阅读:钙钛矿电池被《科学》杂志评为2025年十大突破性技术,其理论极限效率可达40%,是传统硅基电池的1.5倍。本次突破使中国在该领域专利数量跃居全球第一(占总数38%)。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