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深度】当AI开始思考"对错":中国高校打响伦理保卫战第一枪

——聚焦复旦大学成立全球首个"四维一体"人工智能伦理研究中心

【导语:用人类价值观为AI按下暂停键】

(上海,2025年9月3日电)在ChatGPT-5引发全球监管恐慌的背景下,复旦大学今日宣布组建"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协同创新中心"。该中心首创"哲学+计算机科学+法学+神经科学"的钻石研究模型,或将重构AI发展的伦理坐标系。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中心执行主任周玄毅教授,揭秘这个被马斯克称为"东方伦理防火墙"的学术共同体如何为狂奔的AI套上缰绳。

f9c835748ba51339539b23b1e9b495c7.jpeg

【核心突破:给算法装上"良心"】

伦理沙盒实验室:全球首个支持亿级参数大模型的实时伦理评估系统,可模拟AI决策的百万种道德困境场景
神经伦理学造影:通过fMRI技术首次实现AI伦理选择的脑科学验证,论文已登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封面
中国版Asilomar会议:起草全球首份《生成式AI宪法草案》,明确"不伤害人类情感"等东方伦理原则

【现场直击:当哲学家敲起代码】

记者在张江校区目睹了戏剧性一幕:哲学系教授与AI工程师正在就"自动驾驶电车难题"展开代码级辩论。伦理算法小组负责人李飞飞(化名)演示了其团队开发的"道德权重调节器"——通过 Confucius-7B 语言模型赋予AI"恻隐之心",在医疗AI决策中自动识别弱势群体需求。

【全球回响:从实验室到联合国】

●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宣布将该中心研发的"伦理风险热力图"纳入国际认证体系
● 欧盟人工智能管理局致函请求共享"多层次伦理干预"技术框架
● 深兰科技等企业已签署协议,将中心研发的"价值观对齐工具包"嵌入商业产品

【主编手记:在技术狂潮中重建人文锚点】

当硅谷仍在争论"有效利他主义"时,中国学者已用《论语》的"仁者爱人"为AI伦理注入新范式。这座黄浦江畔的实验室,或许正孕育着人机共存的终极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