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遭遇罕见秋汛,三峡大坝启动今年最大规模泄洪
2025年秋汛期长江流域发生严重秋汛的可能性较小,三峡大坝启动大规模泄洪的可能性较低,但需警惕局地强降雨引发的次生灾害。
一、2025年秋汛期长江流域旱涝趋势
降水量:根据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的预报,2025年秋汛期(9月至10月),长江流域降水量偏少,其中长江上游基本正常,长江中下游显著偏少,汉江上游偏多。
来水量:长江流域来水量偏枯,其中长江三峡水库天然来水量偏枯1成左右,汉江上游来水预计转为偏丰。
旱涝风险:需防范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持续性干旱,并关注长江上游北部及汉江可能发生的前枯后丰趋势转折。
二、三峡大坝泄洪机制与历史表现
泄洪机制:三峡大坝在汛期会根据上游来水情况和水库蓄水能力,科学调度泄洪流量,以减轻下游防洪压力。泄洪决策基于实时水雨情分析预测,确保防洪安全。
历史表现:自2003年蓄水以来,三峡水库累计拦洪66次,其中20次洪峰流量一度超过每秒5万立方米,有效发挥了防洪作用。在2024年汛期,三峡水库通过开闸泄洪,为拦洪削峰作准备,确保了长江流域的防洪安全。
三、2025年秋汛期三峡大坝泄洪的潜在情境
局地强降雨:尽管整体降水量偏少,但需警惕岷江、嘉陵江、汉江上游局地强降雨导致的山洪灾害和中小河流洪水。若发生此类情况,三峡大坝可能会根据上游来水情况和水库蓄水能力,启动泄洪以减轻下游防洪压力。
水库调度:当前流域上中游58座控制性水库待蓄库容仍有约490亿立方米,统筹保蓄和供用水需求压力依然较大。三峡大坝作为流域防洪体系的关键节点,其泄洪决策将综合考虑上下游防洪需求和水库蓄水能力。
四、风险防范与应对措施
监测预警:长江水利委员会将密切关注海温场、大气环流及天气气候的发展变化,加强分析研究,实时开展水雨情分析预测,及时发布滚动预报。
工程调度:计划新增汉江梯级水库等多处水工程加入联合调度,进一步扩大流域统一联合调度的规模,提升防洪减灾能力。
应急准备:持续做好汛前准备工作,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体系,确保安全度汛。
三峡大坝泄洪对下游有何影响?
三峡大坝泄洪对下游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来水来沙量增多、流速加快、流水侵蚀作用增强,导致河床沉积物平均粒径变大,同时来水量增大会加大下游的防洪压力,而不会减轻下游防洪压力或导致水污染加重、淤积严重。
来水来沙量增多:泄洪后,下游河段的来水来沙量会显著增多。这是因为三峡水库在泄洪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的水和泥沙到下游河道。
流速加快与侵蚀作用增强:随着来水来沙量的增多,下游河道的流速会加快,流水侵蚀作用也会相应增强。这会导致河道中的沉积物被冲刷和搬运,从而改变河道的形态和特征。
河床沉积物平均粒径变大:由于流水侵蚀作用的增强,较细的颗粒物质会被冲刷带走,而剩余的沉积物平均粒径则会自然变大。这是符合沉积物分选规律的,即水流速度越快,能够搬运的颗粒物质越大。
对下游防洪压力的影响:泄洪时,下游的流量会骤增,这实际上会加大下游的防洪压力,而非减轻。因为下游河道需要承受更大的水量和流速,这可能导致河道泛滥或堤防决口等风险增加。
对水污染与淤积的影响:泄洪过程中,虽然来沙量会增多,但这并不等同于水污染加重。水污染主要取决于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与来沙量无直接关联。同时,泄洪也不会导致下游淤积严重,因为淤积主要取决于水流速度和泥沙含量等因素的综合作用。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