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潮汕牛肉:从吊龙到匙柄的庖丁解牛

潮汕牛肉火锅以精细分割和部位特色为核心,吊龙与匙柄作为经典部位,分别代表了柔嫩多汁与软弹脆爽的极致口感,其商业模式围绕现宰鲜切、部位细分和刀工技艺展开,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一、吊龙:牛脊背上的“黄金部位”

部位定位
吊龙位于牛脊背两侧,紧贴脊柱,属于牛外脊(西餐中的“眼肉”与“西冷”均与其相关)。其肉质以“肥瘦均匀、细筋穿插”为特征,兼具瘦肉的鲜甜与脂肪的油润,口感层次丰富。

细分与吃法

吊龙正肉‌:纯瘦部分,肉质紧实,适合追求瘦肉口感的消费者。

吊龙伴‌:位于吊龙下方,带少量脂肪(潮汕人称“肥胼上方”),肉汁更饱满,香滑度翻倍。

涮煮时间‌:薄切(2-3毫米)后,沸汤中“三起三落”(约8秒),肉片微卷即可蘸沙茶酱食用,保留“嫩中带脆”的嚼劲。

商业价值

产量与价格‌:一头牛可出3-4斤吊龙,价格比普通嫩肉高20%左右,但细分部位“吊龙伴”仅占1%,需熟客预订。

消费场景‌:高端肉铺与潮汕火锅店的核心产品,尤其适合体力消耗大的上班族或运动爱好者(含不饱和脂肪酸和B族维生素)。

d5c8545e472bba6f8e968a0f5264f3c3.jpeg

二、匙柄:肩胛里的“钥匙肉”

部位定位
匙柄位于牛肩胛骨下方,接近肋骨,因中间有一条明显肉筋纹路(形似钥匙柄)得名。其肉质偏软,脂肪含量高于脖仁,入口柔软超弹,拉伸感强。

细分与吃法

匙仁(匙皮)‌:肩胛肉靠近头部部位,脂肪呈网点状分布,肉细汁多,涮煮时间稍长(10-12秒)仍保持嫩滑。

匙柄正肉‌:薄切后中间肉筋明显,涮8秒即可,口感脆爽。

搭配建议‌:蘸沙茶酱或普宁豆酱,提鲜不抢味。

商业价值

稀缺性‌:一头牛仅两条匙柄,产量有限,属中高端部位。

消费场景‌:适合追求软弹口感与独特肉筋纹理的食客,常作为潮汕火锅的特色推荐。

三、潮汕牛肉火锅的商业模式解析

现宰鲜切:2小时上桌的“活肉”

屠宰场送来的温体牛肉,从宰杀到进店不足2小时(汕头本地),肉无血水、脂香浓郁。

鲜肉需手工薄切(2-3毫米),师傅刀工决定出成率与口感,经验丰富者能认准肌肉缝隙下刀,去油膜、肉筋。

部位细分:一头牛的“全利用”

潮汕人将牛分割为脖仁、五花趾、匙仁、匙柄、三花趾、胸口油、吊龙、肥牛、嫩肉九大部位,完整利用整头牛。

稀缺部位(如脖仁)仅占1%,需特定牛种(云贵川土黄牛母牛)与精细处理,成为高端食材代表。

刀工与体验:薄切与厚切的“学问”

薄切部位(如三花趾、五花趾):口感爽脆,涮8-10秒。

厚切部位(如脖仁):满足感强,潮州话称“饱喉”。

师傅手艺:从粗切到细切,需数年经验,决定肉的纹理与涮煮效果。

蘸料与搭配:沙茶酱的“灵魂”

沙茶酱咸中带甜,配炸蒜蓉,与潮汕牛肉绝配。

不同部位适配不同蘸料:如肥胼配普宁豆酱,胸口油配辣椒酱。

四、市场竞争力:稀缺性与体验感

稀缺性驱动高端消费

脖仁、吊龙伴等部位产量低,价格高,成为吸引高端客群的“招牌”。

例如,一头150公斤净肉的牛仅能出2公斤脖仁,出肉率1.5%。

体验感构建复购率

现宰鲜切、部位细分、刀工展示,形成“透明化”消费体验。

消费者可观察师傅切肉过程,增强对食材新鲜度的信任。

标准化与差异化平衡

标准化:通过SOP流程确保吊龙、匙柄等部位口感一致。

差异化:推出“脖仁挑战”“匙柄拉伸秀”等互动活动,提升品牌记忆点。


匙柄和吊龙哪个更受欢迎

匙柄的受欢迎原因

极致嫩滑‌:匙柄位于牛肩胛部位,肉质细腻,脂肪分布均匀,肌肉纤维短而细,肌肉间的结缔组织少。这使得匙柄在涮烫后,肌肉纤维能快速断裂,带来嫩滑的口感,甚至能做到“涮几秒就熟,入口即化”。

稀缺性‌:匙柄产量有限,一头牛仅能产出几公斤,物以稀为贵,增加了其受欢迎程度。

涮烫技巧‌:匙柄需逆着纹理切成薄片,厚度控制在1-2毫米左右,这样的切割方式能让肉片在涮烫时受热均匀,快速熟透,凸显嫩滑口感。

吊龙的受欢迎原因

嚼劲与肉香‌:吊龙位于牛脊背两侧,靠近眼肉与上脑之间,肉质紧实,带有一定的筋膜,口感偏韧,但肉香浓郁。吊龙的嫩度相对匙柄稍低,但更有嚼劲,适合喜欢口感丰富的人。

肥瘦相间‌:吊龙脂肪分布均匀,呈细密大理石纹路,肥瘦适中,既保留了纤维感,又不会过于干柴。

涮烫时间‌:吊龙涮烫时间在8-10秒左右,当肉片颜色从鲜红变为粉红色,边缘微微卷曲时,即可捞出食用,此时口感最佳。

消费者偏好分析

追求嫩滑口感‌:对于喜欢柔软口感、追求极致嫩滑的消费者来说,匙柄是更好的选择。其嫩滑的口感和稀缺性,使得匙柄在潮汕牛肉火锅中占据一席之地。

偏好嚼劲与肉香‌:对于喜欢有嚼劲、偏好浓郁肉香的消费者来说,吊龙则更具吸引力。其紧实的肉质和丰富的肉香,使得吊龙成为潮汕牛肉火锅中的经典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