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碳中和"实验室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清华大学碳中和领域科研成果与奖项
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清华大学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团队荣获“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表彰,该团队在工业烟气/废气多污染物深度治理与资源化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李政教授长期从事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与能源系统优化工程技术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此外,清华大学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团队的部分成果也获此奖项。
国家技术发明奖:清华大学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团队的部分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
其他国家级奖项:清华大学碳中和相关团队及项目还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专利金奖等国家级科技奖项。
清华大学碳中和领域重点科研团队与项目
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成立于2021年,是清华大学在110周年校庆后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旨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入贯彻国家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部署。
“鄂尔多斯—清华大学碳中和协同创新专项”:由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在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指导下,联合清华大学于2022年启动,围绕能源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路径和碳减排技术瓶颈开展前沿探索和关键技术攻关。
“碳中和能力提升项目”:清华大学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部署,于2022年设立了该项目,通过跨专业教育资源整合,培养高水平复合型碳中和人才。
清华大学碳中和领域科研实力与贡献
清华大学在碳中和领域拥有强大的科研实力和丰富的科研成果,不仅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还在关键技术攻关和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成果为国家能源、动力、航空航天及环保行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清华“碳中和”实验室的研究方向
一、供能方向
低碳能源与CCUS研究:聚焦低碳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及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的研究,旨在减少能源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
新型电力系统研究:研究以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推动能源清洁转型,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二、用能方向
零碳建筑研究:探索零碳建筑的设计、建造与运行技术,降低建筑领域的碳排放。
零碳交通研究:研究零碳交通技术,包括电动汽车、氢能交通等,推动交通领域的低碳转型。
工业深度减碳研究:针对工业领域的碳排放问题,研究深度减碳技术,如高效节能技术、低碳工艺等。
三、系统方向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研究:研究环境污染治理与碳排放减少的协同机制,实现环境效益与气候效益的双赢。
气候变化与碳中和战略研究:跟踪全球主要经济体应对气候变化和碳中和的目标、战略与路径,为我国碳中和战略的制定提供参考。同时,开展我国面向碳中和的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路径研究,以及能源、建筑、交通、工业等关键部门和电力、钢铁、有色等重点行业的低碳转型战略、路径和机制研究。
四、治理方向
气候治理与碳金融研究:研究气候治理的政策与机制,以及碳金融的发展与创新,为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政策与金融支持。
区域层面的碳排放研究:开展区域层面的碳排放路径特征分析、减碳潜力分析和低碳发展战略与减排路径研究,为地方政府的碳中和战略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