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交大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共建"能源互联网"实验室

一、校企合作:共建能源互联网创新实验平台

西安交通大学与中国国家电网公司等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共建‌能源互联网创新实验平台‌。该平台通过软、硬件建设构建综合实验系统,并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能源系统的智能管控。例如:

技术融合‌:平台融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研成果,全面支撑电力系统、能源互联网领域的教学、实验、科研和成果示范。

产教融合‌: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发挥电网公司产业优势和交大科研创新力量,推动技术升级与成果转化。

a2a80d464f49d720f750428504935ab1.jpeg

二、国际联盟: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的桥梁作用

西安交通大学发起成立‌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吸引37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所高校加盟,逐步打造“丝绸之路学术带”。该联盟在能源互联网领域的作用包括:

教育合作‌:与40余所海外盟校签署合作协议,广泛搭建合作平台,推进校际合作。例如,向盟校提供100个丝绸之路奖学金名额,吸引沿线国家留学生交流学习。

科研协同‌:联合多国高校及机构开展能源互联网领域的研究,如与莫斯科动力学院、哈萨克斯坦-英国技术大学等高校合作,围绕能源转型、关键资源材料等议题开展联合攻关。

三、平台建设:能源互联网教育与可持续发展论坛

西安交通大学承办‌2025全球能源互联网大会平行论坛‌,聚焦能源互联网教育与可持续发展。论坛亮点包括:

国际对话‌:来自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多国高校及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开展深入交流。

经验分享‌: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王建学在论坛上做题为“新工科背景下能源互联网专业建设探索与思考”的报告,系统介绍西交大在课程重构、跨学科融通、工程实践平台建设等方面的经验与思考,引发与会者广泛共鸣。

四、产教融合:创新港的实践与成果

西安交通大学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实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创新工程‌,初步建设了以国家重大科研平台等为主的创新策源圈层、以校企联合成果转化中心等为主的产教融合圈层、以科技产业孵化园等为主的产业培育圈层。具体成果包括:

企业合作‌:与200余家龙头领军企业签署共建联合研究院(中心)协议,其中世界500强企业39家、中国500强企业50家,建立77个校企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

成果转化‌:从3万项存量成果中梳理出1300余项易于转化成果推送给企业,并引入80多支种子、天使基金和265家金融机构,转让许可专利1000余件,就地转化211家企业。


实验室的成立对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有何影响?

西安交通大学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共建“能源互联网”实验室,对沿线国家在能源技术升级、教育合作深化、科研创新突破、经济与社会发展以及国际合作网络构建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推动能源技术升级与合作

实验室依托西安交通大学在能源领域的科研优势,与沿线国家共同研发特高压输电技术等先进能源技术。这些技术已应用于中亚多国电网改造,有效提升了当地能源传输效率和稳定性。通过技术共享与联合攻关,实验室促进了沿线国家能源基础设施的现代化,为区域能源合作提供了技术支撑。

二、深化教育合作与人才培养

实验室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及创新引智基地,为沿线国家培养了大量能源互联网领域的专业人才。例如,西安交通大学与牛津大学、利物浦大学等共建的国际联合实验室,不仅开展了高水平合作研究,还联合培养了博士生和本科生,提升了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创新能力。此外,实验室还推动了成员国间学历学位互认、学分转换等关键机制落地,为区域教育合作树立了典范。

三、促进科研创新与国际合作

实验室成员之间开展了广泛的联合研究,申报并获批了多项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科技部外专项目等。这些合作项目不仅推动了能源互联网领域的前沿技术研究,还促进了沿线国家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例如,实验室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和多边学术研讨会,为沿线国家学者提供了交流平台,推动了学术成果的共享与转化。

四、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

实验室的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沿线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通过优化能源资源配置、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验室助力沿线国家实现了绿色低碳发展。同时,实验室还推动了能源互联网与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领域的融合发展,为区域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提供了新动力。

五、构建国际合作网络与平台

实验室作为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沿线国家大学之间在校际交流、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等方面的全面合作。通过共建教育合作平台、推进区域开放发展,实验室增进了沿线国家青少年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培养了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此外,实验室还促进了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