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发布“一滴血筛查”新技术》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确实发布了“一滴血筛查”相关新技术,主要体现在鼻咽癌与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及治疗监测领域,通过血液检测实现无创、精准的癌症管理。

鼻咽癌“一滴血筛查”技术

技术原理‌:
该技术基于检测血液中游离的Epstein-Barr病毒DNA(cfEBV DNA),通过动态追踪其水平变化,实时监测鼻咽癌患者的治疗响应性和复发转移风险。

临床应用‌:

筛查阶段‌:采用3毫升血液样本,结合P85-Ab抗体与传统标志物进行检测,可早期发现鼻咽癌。

治疗监测‌:通过分析治疗过程中cfEBV DNA的动态清零情况,将患者分为早反应型、中等反应型、迟反应型和治疗抵抗型,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预后预测‌:cfEBV DNA快速清零的患者,3年无病生存率可达90%;持续升高的患者则预后较差。

51abfb1a989e7a940333362ffe135a5a.jpeg

技术优势‌:

无创性‌:仅需抽取少量血液,避免传统组织活检的有创操作。

实时性‌:可动态监测治疗过程中的病毒DNA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精准性‌:基于病毒DNA的分型体系,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策略。

公益行动‌: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开展了鼻咽癌公益筛查活动,为30-69岁、祖籍来自华南6省鼻咽癌高发地区或一级亲属患有鼻咽癌的人群提供免费筛查,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宣传,提高早诊率。

结直肠癌“一滴血筛查”技术

技术原理‌:
通过检测血液中循环肿瘤DNA(ctDNA)的特定位点甲基化水平,对结直肠癌进行早期诊断和预后预测。

临床应用‌:

早期诊断‌:运用LASSO和随机森林等算法,筛选出9个用于诊断结直肠癌的ctDNA甲基化标志物,建立诊断模型,准确率达96%。

预后预测‌:筛选出5个用于预测结直肠癌预后的ctDNA甲基化标志物,建立预后预测模型,对患者预后预测的准确性达87%。

分子分型‌:首次提出基于ctDNA甲基化谱的结直肠癌分子分型,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参考信息。

技术优势‌:

无创性‌:仅需抽取少量血液,避免肠镜等侵入性检查的不适。

经济性‌:相比传统筛查方法,成本更低,更易于推广。

简便性‌:操作简便,患者依从性高。

研究数据‌:

在前瞻性队列中,ctDNA甲基化标志物对肿瘤的检出敏感性达89.7%,特异性达86.8%,对进展期腺瘤的检出率敏感性达33.3%,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现有的无创筛查方法有所提高。


一滴血筛查技术何时能推广到全国?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一滴血筛查”技术已取得显著进展,但全国推广需克服技术优化、临床试验、政策支持及公众教育等多重挑战,预计未来3-5年可能逐步实现部分地区的普及应用。

技术基础与进展

鼻咽癌筛查技术‌: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通过检测血液中游离的Epstein-Barr病毒DNA(cfEBV DNA),实现了鼻咽癌的早期筛查和治疗监测。该技术已开展公益筛查活动,针对高发地区人群提供免费检测,显示出一定的临床应用潜力。

结直肠癌筛查技术‌:
该中心通过检测血液中循环肿瘤DNA(ctDNA)的特定位点甲基化水平,构建了结直肠癌风险预测模型。研究显示,该模型对病变的识别准确率达85%,结合生活方式评估后准确率更攀升至89%,且检测成本较常规肠镜降低70%,适合大规模普筛。这一技术已进入多中心临床试验阶段,预计2026年申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

全国推广的挑战

技术优化与标准化‌:
尽管“一滴血筛查”技术在部分癌症类型中已取得突破,但需进一步优化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确保在不同人群和疾病阶段的准确性。同时,需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以保障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大规模临床试验验证‌:
目前,结直肠癌筛查技术已进入多中心临床试验阶段,但需完成更广泛的人群验证,以确认其在不同地域、种族和疾病背景下的有效性。此外,需长期跟踪患者的预后情况,评估技术的长期效益。

政策支持与医保覆盖‌:
全国推广需政策层面的支持,包括将“一滴血筛查”技术纳入医保目录,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需建立完善的筛查网络,确保技术能够覆盖偏远和资源匮乏地区。

公众认知与接受度‌:
需加强公众教育,提高对“一滴血筛查”技术的认知和接受度。部分人群可能对新技术持怀疑态度,需通过科普宣传和成功案例分享,增强公众的信任感。

推广时间预测

短期目标(1-2年)‌:
完成结直肠癌筛查技术的多中心临床试验,提交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申请。同时,扩大鼻咽癌筛查技术的覆盖范围,提高高发地区人群的筛查率。

中期目标(3-5年)‌:
若技术获批,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结直肠癌和鼻咽癌的“一滴血筛查”。建立区域性的筛查中心,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确保技术的规范应用。

长期目标(5年以上)‌:
将“一滴血筛查”技术扩展至其他癌症类型,如肺癌、乳腺癌等,形成多癌种联合筛查体系。同时,推动技术下沉至基层医疗机构,实现全国范围内的普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