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亚运会遗产报告:场馆利用率达92%,全民健身参与度创新高
一、引言
杭州第19届亚运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宴,更是一次文化交流与城市发展的契机。随着亚运会的圆满落幕,其留下的宝贵遗产正持续释放着深远影响。本报告旨在全面分析杭州亚运会的遗产利用情况,特别是场馆利用率和全民健身参与度的提升,展现亚运会如何为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积极变化。
二、场馆利用率:高效利用,惠及民生
(一)场馆建设理念:绿色、智能、节俭、文明
杭州亚运会场馆建设秉持“能改则不建”的原则,56个竞赛场馆中,有44个为改建或临建,另外12个新建场馆则充分考虑到赛后利用。这种建设理念不仅节约了成本,还为场馆的后续利用提供了便利。例如,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大莲花”通过优化设计,总用钢量比同等规模体育场减少了约1/3,展现了绿色建筑的典范。
(二)场馆利用率:持续高位运行
据最新数据显示,杭州亚运会场馆在赛后利用率达到了惊人的92%。这一数字背后,是场馆运营方和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全省27家亚运公共体育场馆年平均开放天数达349.85天,举办810场次赛事活动,共满足1332.97万人次日常健身需求。这些场馆不仅成为全民健身的重要场所,还承办了各类体育赛事和文化活动,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三)典型案例:亚帆中心的赛后利用
以宁波赛区的象山县亚帆中心为例,该场馆在亚运会期间承担了帆船比赛任务。赛后,亚帆中心迅速转型为全民健身和体育休闲的热门地点。2023年10月9日起,中国大学生帆船锦标赛在亚帆中心举行,这是杭州亚运会场馆迈出的赛后利用实质性一步。此后,亚帆中心还举办了多场帆船培训和体验活动,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参与。
三、全民健身参与度:创新高,掀起热潮
(一)政策推动:全民共享亚运红利
杭州亚运会筹办过程中,浙江省和杭州市政府将惠民理念融入每一个环节。通过发布“体育场馆惠民十条”等举措,包括低价免费惠民、公益培训惠民、体育消费惠民等,让全民共享亚运红利。这些政策不仅降低了市民参与体育活动的门槛,还激发了他们的健身热情。
(二)活动丰富:全民健身赛事不断
随着亚运会的临近和落幕,浙江各地持续放大亚运效应,通过亚运场馆惠民开放、盘活城市空闲场地、完善“10分钟健身圈”等举措,不断激发群众参与运动的热情。从激情开跑的马拉松比赛到国际毅行大会,再到新年祈福走运大会,各类全民健身活动和群众体育赛事在杭州相继展开。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市民的业余生活,还提升了他们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三)青少年参与:体教融合初见成效
亚运会的风不仅刮进了公园、社区,也刮进了校园。各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青少年体育运动,让广大儿童青少年有机会深入了解体育项目和运动知识。校园内,很多学校将学校体育与亚运会结合起来,普及体育运动知识,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校园外,各级政府部门也为孩子们搭建起更多了解亚运、参与亚运的平台。例如,在全国青少年儿童体育文化季上,千余名青少年在杭州、郑州、重庆等地同步展开角逐,不仅传播了体育精神,还将亚运氛围带到了孩子们身边。
(四)数据支撑:参与度创新高
根据浙江省体育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浙江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相比于前几年有了显著提升。这一数据背后,是全民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和市民健身意识的不断提高。亚运会的成功举办,无疑为这一趋势的加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四、其他遗产:科技、环保与文化并重
(一)科技遗产:数智引领,云端共享
杭州亚运会运用了大量前沿科技,如“复兴号”亚运智能动车组、宁波超算中心、“智能亚运一站通”平台等。这些科技遗产在赛后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智能亚运一站通”平台在赛后转化为城市一站通,作为杭州数字城市的服务平台,为市民提供食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服务。
(二)环保遗产:绿色亚运,低碳实践
杭州亚运会深入实施绿色亚运行动,打造首届碳中和亚运会和首个大型“无废”赛事。通过优化场馆设计、推广无电照明系统、实现固体废物100%安全无害化处置等措施,杭州亚运会为其他大型赛事提供了宝贵的环保经验。这些环保遗产不仅有助于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还促进了市民环保意识的提高。
(三)文化遗产:体育精神,激励人心
杭州亚运会期间,运动员们在赛场上展现出的体育精神成为一笔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媒体的传播,这些体育精神影响了更多青少年,激励他们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奋勇向前。同时,杭州亚运会还留下了开闭幕式纪录片《绽放》、中国首部亚运遗产大型沉浸式跨时空数智湖景演艺秀《湘湖·雅韵》等文化遗产,为亚洲体育事业贡献了宝贵见证。
杭州亚运会环保遗产有哪些案例?
一、全领域推进源头减量
绿色住宿与节俭餐饮:亚运村推行净菜入村、集中备料、按需加工等措施,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同时,亚运村还推出了秸秆材质衣架、环保面料洗漱包等,大幅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
无纸办赛:通过数字化手段减少纸质材料的使用,降低资源消耗。
推广可再生材料:在场馆建设、赛事用品等方面积极推广可再生材料,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二、资源再生利用
废旧物资再生利用:对产生的废旧物资进行最大限度物尽其用,确保办会物资回收利用率不低于50%。例如,淳安界首体育中心场地自行车馆的木质赛道是用租来的赤松木拼接而成,赛后可以拆掉,场馆则可以根据需要再次改造。
建筑垃圾资源化:黄龙体育中心改建过程中产生的9000多吨建筑垃圾,被破碎处理并分类利用,节约资金约100万元。
园林废弃物处理: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通过两台处理设施将打捞上来的水草、落叶等园林废弃物粉碎、烘干、除水后制成肥料,还原到花卉、林木种植中,实现无废化、资源化利用。据了解,西湖景区每年能处理水草、落叶等园林废弃物1400余吨,产生超过200吨的有机肥料,并全部用于景区内花草树木的施肥。
三、创新环保实践
“无废小屋”与低碳账户:在运动员村设立“无废小屋”,鼓励“村民”通过光盘行动、垃圾分类、无塑购物等获取积分、兑换奖品。同时,推出“云上亚运村”低碳账户,进一步推动低碳生活方式的普及。
“加油鸭”变废为宝:杭州市余杭区传梭博物馆利用废弃木头和笋衣创作了“无废亚运”加油鸭,成为亚运村“网红”。这些加油鸭不仅展示了非遗文化的魅力,还向大众传递了“无废亚运”的理念。
吉祥物边角料再利用:将吉祥物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边角料收集制作成多彩吉祥物,每只都有不一样的拼接色彩,都是独一无二的吉祥物。
四、绿色能源应用
100%绿电供能:宁波亚帆中心的用电由15个光伏电站提供,实现100%绿电供能。
导光管无电照明系统:杭州奥体中心体育馆、游泳馆、临安文体会展中心等应用了导光管无电照明系统作为日常照明,每年照明节能可达30%。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