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脑机接口实验室突破,瘫痪患者实现意念操控机械臂
上海脑机接口实验室突破的核心成果
上海在脑机接口领域实现多项关键突破,核心成果聚焦于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的临床应用与产业化落地:
全球最小尺寸植入体:阶梯医疗研发的侵入式脑机接口系统植入体直径仅26毫米、厚度不足6毫米,电极尺寸约为头发丝的1/100,为全球最小尺寸的脑控植入体。该设备通过超柔性电极精准捕捉单个神经元信号,实现高分辨率神经信号采集。
临床效果显著:
高位截肢患者:通过植入硬币大小的微型设备,术后两周即可用“意念”下象棋、玩赛车游戏,操控电脑光标的灵活度接近普通人触摸板水平。
截瘫患者: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30岁截瘫患者通过“北脑一号”半植入设备实现自主饮水,机械臂根据其“意念”平稳递送水杯。
渐冻症患者:全球首个实现百通道以上高通量、无线全植入、准实用化的半侵入式脑机接口产品“北脑一号”,帮助患者通过意念控制电脑光标点选、输出语句,首例患者植入7个月后有效通道数保持98%以上。
技术路线创新:
超柔性电极:解决传统硬质电极易损伤脑组织的问题,电极柔性达国际领先水平,与大脑组织碰触接近细胞间交互,降低炎症反应风险。
微创手术:阶梯医疗的神经外科微创穿刺手术全程不到2小时,术后2-3天创口愈合,7天患者可回家训练。
通用性突破:脑虎科技研发的通用植入式柔性脑机接口系统,通过高兼容操作系统实现20余种数字物理设备的意念控制,包括大型复杂游戏、智能轮椅、智能家居等。
技术突破背后的支撑体系
政策与标准引领:
2025年9月,国家药监局发布中国首项脑机接口医疗器械行业标准《采用脑机接口技术的医疗器械 术语》,填补国内空白,为产业规范化发展奠定基础。
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2027年突破关键技术、建立产业标准体系的目标。
产学研医协同:
中科院脑智卓越中心联合上海华山医院、阶梯医疗等机构,推动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从实验室到临床的转化。
脑虎科技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合作,研发通用植入式柔性脑机接口系统,实现多场景意念控制。
北脑一号团队联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宣武医院等医疗机构,针对脊髓损伤、渐冻症等疾病开展临床研究。
资本与产业赋能:
阶梯医疗完成3.5亿元B轮融资,创中国侵入式脑机接口行业单轮融资纪录。
山海医疗“功能神经外科电生理记录和刺激设备”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成为中国首个获批的侵入式脑机接口III类医疗器械。
对患者群体与社会的影响
医疗康复革命:
为超500万中国脊髓损伤、渐冻症及截肢患者提供“重启人生”的希望,通过意念控制机械臂、外骨骼等设备实现日常功能替代。
拓展至神经重症领域,全球首个神经重症脑机接口多中心临床试验启动,聚焦脑积水精准诊疗,未来将推动癫痫、帕金森病等疾病的辅助治疗。
社会认知转变:
脑机接口从“科幻概念”加速走向“临床刚需”,政策支持、支付体系完善(如国家医保局为新技术单独立项)推动技术普惠。
A股脑机接口概念股平均涨幅达62.55%,部分个股涨幅超200%,资本市场对产业前景高度认可。
伦理与安全考量:
需建立严格的数据隐私与伦理审查机制,防止大脑隐私泄露,提升生物数字信息安全防护能力。
监管部门纳入技术转化全流程,简化审批流程,缩短脑机接口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周期。
脑机接口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
一、技术突破:多学科融合驱动性能跃升
电极材料与植入技术革新
柔性电极普及:中国科学院研制的超柔性神经电极截面积仅为国外同类电极的1/5~1/7,柔性提高百倍,可长期稳定记录神经信号且减少组织损伤。此类电极将推动侵入式脑机接口向更安全、更微创的方向发展。
动态电极与无线传输: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发的“神经蠕虫”电极可自主调控方向,结合无线供电与数据通信技术,摆脱线缆束缚,提升用户体验。
高密度电极阵列:通过石墨烯、聚合物等新型材料,电极密度持续提升,记录神经元数量显著增加,为高精度信号解码奠定基础。
AI算法深度融合
实时解码与意图识别:卷积神经网络(CNN)、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等深度学习模型,可从复杂脑电数据中自动提取特征,提升非侵入式脑机接口的信噪比和控制精度。例如,斯坦福大学利用AI模型将运动皮层信号转化为手写文字,准确率达95%。
闭环控制系统:结合脑刺激技术,实现“读脑-反馈-调控”的智能闭环。例如,非侵入式聚焦超声刺激可调节特定脑区活动,增强注意力或改善解码性能;侵入式设备则通过精确电刺激实现感觉反馈或治疗性干预。
能量与算力优化
低功耗芯片设计:开发微型化、长寿命的能源系统,解决高密度电极持续供电难题,避免设备发热损伤脑组织。
边缘计算与5G/6G通信:通过本地化数据处理和高速无线传输,降低延迟,提升脑机接口的实时性和可靠性。
二、应用拓展:从医疗康复到全场景覆盖
医疗领域深度渗透
神经康复:帮助瘫痪患者通过意念控制机械臂、外骨骼或假肢,恢复运动能力;辅助渐冻症、脑卒中患者实现语言交流和自主进食。
疾病治疗:实时监测癫痫患者脑电活动,预测发作并预警;通过深部脑刺激(DBS)治疗帕金森病、抑郁症等精神疾病。
神经调控:结合闭环控制系统,实现个性化神经调节,提升治疗效果。
消费级市场爆发
脑控娱乐:意念控制游戏、VR/AR交互,提升沉浸感。例如,汤姆猫子公司探索“意念控制游戏”新玩法,可能颠覆传统交互模式。
智能穿戴:集成脑电传感器的耳机、眼镜等设备,实现疲劳监测、专注力训练、情绪识别等功能。
认知增强:通过脑机接口扩展人类感知能力,如红外/紫外视觉、超听觉等,开启“超人类”时代。
工业与军事领域应用
智能制造:工人通过意念控制机械臂,提升生产效率和精度。
军事作战:士兵利用脑机接口实现快速决策、无人机操控等,增强作战能力。
三、产业融合:构建完整生态体系
政策与标准引领
顶层设计:工信部等七部门发布《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到2027年突破关键技术,建立技术、产品、服务标准体系。
医保与支付支持:国家医保局为脑机接口新技术单独立项,设立收费项目,加速临床应用。
伦理与安全规范:建立数据治理框架,防止脑隐私泄露;推动国家级脑机接口数据中心建设,实现数据规范共享。
产学研医协同创新
科研成果转化:中科院、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机构与企业合作,推动柔性电极、脑机芯片、解码算法等技术落地。
临床研究加速:北京天坛医院、宣武医院等医疗机构开展半侵入式脑机接口临床试验,验证安全性与有效性。
产业联盟与平台建设:成立“脑机接口产业联盟”,构建专利跟踪、技术评估、成果库等全链条服务体系。
资本市场助力
A股企业布局:创新医疗、汉威科技、科大讯飞等公司通过参股、合作或自主研发,切入侵入式/非侵入式脑机接口领域。
融资与并购活跃:阶梯医疗完成3.5亿元B轮融资,创行业单轮融资纪录;Snap收购NextMind,布局可穿戴脑机接口市场。
四、伦理与安全:技术发展的底线保障
数据隐私保护
脑电信号涉及个体思想活动,需建立严格的数据加密、存储和使用规范,防止黑客攻击和意念控制滥用。
社会平等与公平
脑机接口增强人类能力可能引发“超人类”与普通人的差距,需通过政策引导确保技术普惠性。
长期安全性研究
针对植入式设备的生物相容性、信号衰减、组织损伤等问题,开展长期临床跟踪和基础研究。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