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科大研发“光催化口罩”,1分钟灭活99%病毒
港科大研发的“光催化口罩”通过光(CuO-ZIF-8的光催化作用)和电(PVDF-TrFE的压电性)协同效应,实现了1分钟内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99.999%的灭活率,同时具备高效过滤、自充电和长寿命的特性。
技术原理与核心创新
光催化灭菌机制:
口罩采用CuO-ZIF-8复合纳米材料,通过绿色可再生的太阳能进行光催化反应。
CuO-ZIF-8扩展了ZIF-8的光吸收范围,表现出显著的光催化抗菌行为,灭菌率高达99.999%,远超氧化锌和二氧化钛等常规半导体材料。
压电自充电特性:
口罩利用PVDF-TrFE纳米纤维膜的高压电性能,通过呼吸运动产生电荷,增强静电吸附能力。
这种自充电机制无需外部电源,延长了口罩的使用寿命。
性能表现与实验数据
过滤效率:
在良好压降(约90帕,接近N95口罩的94帕)下,口罩对2.5 µm颗粒的过滤效率达99.67%,1.0 µm颗粒为99.16%,0.3 µm颗粒为99.01%。
灭菌效率:
光催化灭菌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灭率达到99.999%。
实验显示,经过30分钟照射后,口罩顶层、内层和底层上的细菌残留水平极低。
使用寿命:
口罩的过滤寿命延长至30小时,比医用口罩长6-7倍。
长期稳定性测试表明,4周后过滤效率保持100%,30小时操作后保持率超过94.15%。
低碳与可持续性优势
低碳技术:
光催化灭菌依赖太阳能,减少了对化学消毒剂的依赖,降低了碳排放。
压电自充电机制减少了电池使用,进一步降低了环境影响。
可持续性:
口罩的设计延长了使用寿命,减少了废弃物产生。
CuO-ZIF-8和PVDF-TrFE材料可回收利用,符合循环经济理念。
应用场景与市场潜力
个人防护:
口罩可广泛应用于医疗、公共交通、工业等高风险环境,提供高效的病毒和细菌防护。
透明设计便于听障人士通过读唇沟通,同时满足依赖面部表情的职业需求。
市场扩展:
该技术可扩展至其他个人防护装备和纺织品,如防护服、手套等。
长期来看,光催化口罩有望成为低碳个人防护领域的主流产品。
光催化灭菌机制
一、光催化材料的选择与特性
港科大研发的“光催化口罩”采用了CuO-ZIF-8复合纳米材料作为光催化剂。ZIF-8(沸石咪唑酯骨架结构材料)本身具有优异的光催化活性,而CuO的加入进一步扩展了ZIF-8的光吸收范围,使其能够更有效地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催化反应。这种复合纳米材料表现出显著的光催化抗菌行为,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灭率达到99.999%,远远超过氧化锌和二氧化钛等常规半导体的性能。
二、光催化灭菌的原理
光催化灭菌的原理主要基于光催化剂在光照下产生的活性氧自由基(如羟基自由基、超氧根离子等)的强氧化性。这些活性氧自由基能够破坏细菌的细胞壁/细胞膜结构,干扰蛋白质的合成,引发菌体蛋白的变异和脂类的分解,从而达到抑菌、杀菌的目的。具体来说,光催化灭菌过程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光吸收与电子激发:光催化剂吸收光能后,电子从价带跃迁至导带,形成光生电子和光生空穴。
活性氧自由基的生成:光生电子与吸附在光催化剂表面的氧气反应,生成超氧根离子;光生空穴则与水分子反应,生成羟基自由基。
细菌细胞的破坏:生成的活性氧自由基攻击细菌细胞,破坏其细胞壁/细胞膜结构,导致细胞内容物泄漏,最终使细菌死亡。
三、光催化口罩的灭菌效果
港科大研发的“光催化口罩”通过光催化灭菌机制,实现了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高效杀灭。实验结果表明,在光照条件下,口罩对这两种细菌的杀灭率达到99.999%。此外,该口罩还表现出长期稳定性和持续使用的卓越耐用性,过滤寿命延长至30小时,比医用口罩长6-7倍。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