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润饼宴:一张薄饼卷起的家族记忆

一、润饼宴的构成:薄饼里的“山海盛宴”

饼皮工艺
润饼皮以面粉加水调成糊状,在热锅上快速旋转擦拭成薄透圆皮,需“快、准、轻”的手法,成品薄可透光却韧性十足。泉州西街“亚佛润饼皮店”等百年老店坚持古法柴火灶制作,饼皮带淡淡烟熏香,成为海外侨胞归乡必购的“家乡味道”。

馅料搭配
馅料讲究“山海荟萃,荤素搭配”,主料包括高丽菜、胡萝卜、荷兰豆、豆腐干、猪肉、海蛎、虾仁等十余种食材,每种单独烹制以保留原味。辅料如浒苔(海藻)、花生粉、芫荽、蒜蓉酱等是“灵魂”,形成脆、甜、咸、滑的复合口感。例如:

咸派‌:胡萝卜甜糯、高丽菜爽脆、三层肉脂香、海蛎煎鲜美,暗合闽南人“海纳百川”的处世哲学。

甜派‌:以麦芽糖裹炸麻糍,花生碎中和甜腻,蒜蓉汁提鲜,体现“苦中作乐”的生活智慧。

半咸甜派‌:在咸润饼中加入麻糠,平衡咸甜,成为创新与传统的桥梁。

0f86b52206ff698979ea59e4c362e56b.png

二、文化内核:从食物到精神符号

家族记忆的载体
润饼宴常是家族聚会的核心活动,全家分工协作:长辈指导摊饼皮、炒馅料,晚辈学习包卷技巧。例如晋江施家清明聚首,16口人围坐包润饼,二伯母主持卷饼,施晶晶从厦门赶回参与,称“这口润饼是刻在基因里的乡愁”。这种互动强化了家族凝聚力,让技艺与情感代代相传。

祭祀与节庆的仪式感
润饼与清明春祭紧密相连,被视为“供奉祖先的祭品”和“后人对祖先情感的寄托”。闽南人认为,将五彩食材卷入饼皮,象征家族繁荣昌盛;圆润的润饼寓意传承完整团结。此外,润饼也用于尾牙宴、冬至等节日,成为节庆必备的“应时食物”。

历史记忆的活化石
润饼起源传说多样:

寒食节遗风‌: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设寒食节,百姓提前制作冷食,润饼由此演变。

蔡复一夫人创制‌:明代蔡复一忙于公务,夫人用薄饼皮裹菜喂食,既方便又营养,成为佳话。

抗元隐喻‌:元代闽南人以润饼皮裹菜象征“草席裹尸、收骨合葬”,铭记民族气节。
这些传说赋予润饼深厚的历史底蕴,使其成为文化记忆的载体。

三、社会价值:从乡愁到文化认同

侨乡纽带
润饼被称为“思乡菜”,东南亚闽南华侨聚居地(如马来西亚槟城、菲律宾马尼拉)常见其身影。侨胞归乡必食润饼,称“唯有咱厝才有最正宗的味道”,一卷润饼化解思乡之愁,成为连接本土与世界的文化符号。

非遗传承与创新
泉州润饼制作技艺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店如“林记润饼皮”坚持手工制作,传承百年工艺。同时,现代餐厅推出迷你润饼、彩色润饼皮等新款式,甚至尝试中西结合,在保留文化内核的同时适应时代需求。

四、推荐理由:为何值得体验?

味觉与情感的双重盛宴
润饼宴不仅是美食体验,更是情感交流的场景。全家围坐包卷,长辈讲述家族故事,晚辈学习传统技艺,在笑声与馅料香气中,完成文化的传递。

文化深度的立体呈现
从饼皮制作到馅料搭配,从家族仪式到历史传说,润饼宴浓缩了闽南人的饮食哲学、处世智慧与精神信仰,是理解闽南文化的“活教材”。

跨越时空的共鸣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润饼始终是闽南人心中“根”的象征。它提醒着人们:无论走得多远,一卷润饼便能唤起对家乡、对亲情的眷恋。

结语
闽南润饼宴以一张薄饼为媒介,将家族记忆、文化传承与情感联结卷入其中。它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精神的归宿。正如泉州美食家所言:“润饼的滋味,就是家乡的滋味;润饼的温度,就是亲情的温度。”


闽南润饼宴有哪些历史传说?

一、介子推与寒食节:冷食习俗的起源

传说背景‌:春秋时期,晋国介子推辅佐晋文公重耳复国后,隐居绵山。晋文公为逼其现身,放火烧山,介子推与母亲葬身火海。为纪念他,晋文公下令禁火三日,寒食节由此诞生。
与润饼的联系‌:寒食节期间,百姓只能食用冷食,润饼作为便携冷食应运而生。其薄皮包裹馅料的形式,既方便保存又营养均衡,逐渐成为寒食节的代表食物。
文化意义‌:这一传说赋予润饼“纪念忠义”的内涵,使其从单纯的食物升华为文化符号,承载着对历史人物的敬仰。

二、蔡复一夫人创制:家庭智慧与凝聚力

传说背景‌:明代同安才子蔡复一任云贵湘广总督时,因公务繁忙无暇用餐。其夫人心疼丈夫,将鱼、虾、猪肉、蔬菜等切丝炒香,用面粉制成薄皮包裹成卷,便于丈夫边办公边食用。
与润饼的联系‌:蔡夫人的创制不仅解决了丈夫的饮食问题,更将“薄饼卷菜”的形式推广开来。润饼皮象征团圆,白皮红馅的特征被称为“金包银”或“银包金”,寓意招财进宝。
文化意义‌:这一传说体现了闽南女性在家庭中的智慧与付出,强化了润饼作为“家族纽带”的象征意义。如今,闽南人仍保留全家围坐包润饼的习俗,长辈教晚辈,其乐融融。

三、抗元隐喻:草席裹尸与收骨合葬

传说背景‌:元代闽南民众遭受压迫,以润饼皮隐喻草席,包菜象征“收骨合葬”,通过食用润饼铭记民族气节。
与润饼的联系‌:润饼的圆形皮象征完整,包裹的馅料代表“海纳百川”,暗合闽南人“和而不同”的处世哲学。这一传说使润饼成为抗争精神的载体。
文化意义‌:在海外侨胞心中,润饼更是一缕乡愁。东南亚闽南华侨聚居地(如马来西亚槟城、菲律宾马尼拉)常见其身影,侨胞归乡必食润饼,称“唯有咱厝才有最正宗的味道”。

四、郑成功款待百姓:美食与英雄的联动

传说背景‌:相传郑成功率军至闽南时,百姓为款待他,将诸多菜肴摆在面前。郑成功不知如何选择,便用饼卷起菜肴食用,润饼由此流传。
与润饼的联系‌:这一传说虽无明确史料支撑,但反映了闽南人对英雄的敬仰与美食的创造力。润饼的“包容性”与郑成功“海纳百川”的形象相契合。
文化意义‌:润饼的多样馅料(如海蛎、虾仁、蔬菜)象征“山海盛宴”,体现了闽南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多元文化交融。

五、唐宋春盘遗风:中原移民的饮食传承

传说背景‌:唐宋时期,中原移民南迁时将立春日以面皮包裹时蔬祭祀“春神”的仪式带入闽南,逐渐演变为清明食俗。
与润饼的联系‌:杜甫诗句“春日春盘细生菜”与《四时宝镜》中“立春日食芦菔、春饼、生菜”的记载,印证了润饼与春盘的渊源。闽南润饼保留了“五辛”(大葱、小蒜、韭菜、香菜、芸薹)的传统,仅以虎苔代替芸薹。
文化意义‌:润饼作为“活化石”,见证了中原文化与闽南本土文化的融合,其“薄而不破、韧而透光”的饼皮工艺,至今仍由西街老铺坚持柴火灶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