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性时刻:数字背后的绿色革命

2025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简称"全国碳市场")累计交易额正式突破1000亿元大关。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最新数据,市场开市四年间:

规模指数级增长:从首年交易量79.08亿元到如今单季度超300亿元

参与主体多元化:覆盖电力、钢铁、建材等8大行业2165家重点排放单位

碳价发现成熟:碳排放配额(CEA)均价从首日48元/吨攀升至86元/吨,市场化定价机制基本形成

"这标志着我国碳市场已完成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的关键转型。"生态环境部气候司负责人表示。

e171ab1e570bb298dee4e01fa23c8a5b.jpeg

产业变革:看不见的碳资产如何重塑经济版图

传统行业的新生存法则

以华润电力为例,通过技改实现年减排200万吨,富余配额创造1.7亿元碳收益。"碳资产已成为继人力、资金后的第三大生产要素。"其碳交易部总监指出。

新兴产业的爆发增长

碳管理服务行业规模突破50亿元,衍生出:

碳核算师(持证人数较2021年增长12倍)

碳金融产品(碳期货、碳信托等7大类23种)

数字化监测系统(物联网碳监测设备需求激增300%)

全球语境下的中国方案

对比欧盟碳市场(EU ETS)达成千亿用时11年,中国速度引发国际关注。世界银行气候行动负责人评价:"中国碳市场正从'跟随者'转变为'规则塑造者'"。

制度创新的"中国智慧"

差异化配额分配:对欠发达地区设置3年缓冲期

碳普惠联动机制:个人低碳行为可兑换碳积分

国际接轨设计:预留跨境交易接口

未来已来:碳市场的"第二个千亿"猜想

清华大学气候研究院预测:

2026年将纳入水泥、航空业,市场规模再扩容40%

个人投资者有望获准参与(目前仅限机构)

碳关税(CBAM)倒逼出口企业加速布局

"这不是终点,而是碳中和长征的新起点。"国家气候战略中心专家强调。随着碳市场深度与广度的拓展,这场静悄悄的绿色革命正在重构中国经济的DNA。

【记者观察】 从企业碳账户到个人碳足迹,碳排放权交易已从政策文件走入现实生活。当"千亿"遇上"双碳",中国正在书写全球气候治理的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