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神药”司美格鲁肽滥用调查:非糖尿病患者网购风险激增
“减肥神药”司美格鲁肽滥用调查显示,非糖尿病患者通过网购获取药物导致健康风险激增,存在处方审核漏洞、药物副作用、长期危害及法律监管问题。
一、处方审核漏洞:网购平台“秒开处方”成重灾区
线上购药流程简化
在淘宝、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用户仅需填写基本信息(如身高、体重)并虚构病史(如“确诊2型糖尿病”),系统即可自动匹配互联网医生开具处方。部分平台甚至未要求上传线下就诊证明,医生仅简单提示“用药期间出现不适需及时就医”即完成开方。
线下药店违规销售
记者走访北京多家药店发现,部分药店在用户明确表示“无处方、不符合用药指征”的情况下,仍通过身份证登记现场开处方售药。例如,健益堂大药房(翠园西街店)工作人员称“没有处方也能购买”。
社交平台药贩引流
微信、小红书等平台存在药贩通过“日本代购”“内部渠道”等话术售卖司美格鲁肽,甚至推荐大剂量版本(如7mg、14mg)以“加速减重”,完全忽视用药安全。
二、药物副作用:非糖尿病患者面临多重风险
急性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临床试验显示,44%用户出现恶心,30%出现腹泻,24%出现呕吐,多数为轻度至中度,但严重时可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
低血糖:非糖尿病患者使用后,因药物过度刺激胰岛素分泌,可能引发心悸、出汗、颤抖,严重时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急性胰腺炎:动物实验显示GLP-1受体激动剂可能刺激胰腺,用户报告称用药后出现上腹剧痛、呕吐,急诊诊断为急性胰腺炎。
长期健康危害
肌肉分解与代谢下降:停药后若未维持健康习惯,体重反弹同时伴随基础代谢率降低、乏力,甚至形成“司美脸”(面部凹陷、皮肤松弛)。
甲状腺风险:动物实验发现GLP-1激动剂可能刺激甲状腺C细胞增生,禁用于有甲状腺髓样癌病史或家族史者。
心血管负担:非糖尿病患者滥用可能引发心率升高,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
三、法律与监管:处方药滥用背后的灰色产业链
平台责任推诿
电商平台工作人员称“基于对客户的基本信任”提供开方服务,但表示“若顾客虚构病情导致问题需自行承担责任”。淘宝、京东等平台虽声称后续会加强监管,但目前仍存在大量漏洞。
药贩非法销售
记者联系的药贩“依依”通过朋友圈售卖“英国进口纯植物提取减肥药”,实际为三无产品,却宣称“效果优于注射类司美格鲁肽1.2倍”。此类产品可能含有未知成分,进一步加剧健康风险。
医生违规开方
部分互联网医生未严格审核用户病史,甚至在用户未“确认”病史的情况下开出处方。例如,饿了么平台在用户填写“患有胰腺炎”后仍成功下单司美格鲁肽。
四、专业呼吁:减肥需遵循科学路径
适应症与禁忌症
司美格鲁肽仅适用于BMI≥30或BMI≥27且伴体重相关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的成人。有甲状腺髓样癌病史、胰腺炎病史或高风险人群禁用。
健康生活方式优先
医生强调,肥胖原因复杂,应先排除继发性肥胖,通过规律饮食和运动干预。若效果不佳,需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且健康管理需贯穿全程,否则停药后易反弹。
警惕“神药”陷阱
司美格鲁肽并非“想瘦就能用”的捷径。盲目用药可能导致严重健康问题,甚至威胁生命。例如,100斤女生滥用后出现酮症酸中毒,河北郭女士服用后连吐3天需急诊输液。
司美格鲁肽的正确使用方法是什么?
一、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尤其适用于二甲双胍或磺脲类药物控制不佳者)。
降低伴有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如心肌梗死、卒中)。
减重适应症(需符合特定条件):BMI≥30 kg/m²或BMI≥27 kg/m²且存在体重相关并发症(如高血压、高血脂),但国内未批准用于单纯减肥,超适应症用药风险需谨慎评估。
禁忌症:
甲状腺髓样癌病史或家族史。
2型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MEN2)。
对司美格鲁肽或药品成分过敏者。
妊娠期、哺乳期女性(需停药并提前2个月避孕)。
二、用法用量
起始剂量:
每周一次,每次0.25 mg,持续4周(以降低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副作用风险)。
剂量调整:
4周后增至0.5 mg/周。
若0.5 mg治疗至少4周后血糖控制不佳,可进一步增至1 mg/周(最大剂量不超过1 mg/周,减重治疗时最大剂量可达2.4 mg/周,但需严格遵医嘱)。
给药方式:
皮下注射:选择腹部、大腿或上臂外侧皮下脂肪组织,每周固定时间注射一次,不受进餐时间影响。
注射部位轮换:每次更换注射部位,避免局部脂肪萎缩或皮肤刺激。
漏服处理:若漏服时间<5天,立即补打;若>5天,跳过本次,按原计划继续。不可在同一周内注射两剂。
三、操作规范
药品检查:
使用前检查药液是否清澈透明、无色颗粒,若浑浊或有异物需丢弃。
预装注射笔需按说明书装配针头,避免污染。
注射技巧:
消毒注射部位后,将针头完全插入皮下组织,缓慢推入药液以减少疼痛。
注射后按压针眼片刻,避免出血或药液渗出。
保存条件:
未开封药品需冷藏(2℃-8℃),不可冷冻。
开封后可在室温(≤30℃)下保存4周,超过有效期需丢弃。
四、注意事项与风险监测
副作用管理:
常见反应:恶心、呕吐、腹泻、食欲降低(多见于初始阶段,通常随用药时间延长减轻)。
严重风险:胰腺炎(表现为持续腹痛)、低血糖(与磺脲类或胰岛素联用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恶化(需定期眼科检查)。
过敏反应:若出现皮疹、呼吸困难、喉头水肿,立即停药并就医。
生活方式配合:
用药期间需保持低糖、低脂饮食,控制总热量摄入。
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
戒烟限酒,避免熬夜。
定期监测:
每周自测血糖(空腹及餐后),记录数据供医生调整剂量。
每3个月复查糖化血红蛋白(HbA1c)、肝肾功能、血脂。
减重治疗者需监测体重、腰围变化。
五、特殊人群用药
老年人:肾功能减退者需调整剂量,避免低血糖。
肝肾功能不全者:中度至重度肝肾功能损伤者禁用。
儿童:安全性及有效性未确立,18岁以下禁用。
六、错误用药的纠正
剂量过大:若误注0.5 mg而非0.25 mg,需密切监测血糖及胃肠道反应,必要时就医。
静脉/肌肉注射:严禁此操作,可能导致严重不良反应(如低血压、心动过速)。
自行停药:突然停药可能引发血糖反弹,需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减量。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