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开封夜市:灌汤包与鲤鱼焙面的北宋遗韵

在河南开封夜市中,灌汤包凭借日常高频消费与鲜美口感更受大众青睐,而鲤鱼焙面则以宴席名菜地位和独特工艺成为游客必尝的经典,两者共同承载着北宋饮食文化的遗韵。 

灌汤包:市井烟火中的北宋遗风

历史渊源‌:灌汤包起源于北宋东京(今开封)的"山洞梅花包子",是当时"七十二家正店"之一王楼的名吃。南宋时称"灌浆馒头",民国初年由名厨黄继善改良,形成今日"小笼灌汤包"的形态。

工艺特色‌:

面皮‌:采用"三软三硬"揉面法,仅用死面制作,薄如蝉翼却韧性十足,蒸制后透光不破。

馅料‌:精选猪后腿肉,按"水馅"工艺多次搅拌,形成稀稠如粥的肉馅,汤汁丰盈。

形态‌:包制时捏出20道细密褶子,收口如菊花花苞,蒸后"提起像灯笼,放下似菊花"。

fa32fb0fef050dbf6cf7eb92461b5d7b.jpeg

食用体验‌:

仪式感‌:遵循"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喝汤"的口诀,吮吸汤汁后蘸醋食用,鲜而不腥。

搭配‌:老开封人常配杏仁茶解腻,暑期冰镇杏仁茶加玫瑰酱的隐藏吃法更显清凉。

文化地位‌:2007年,"开封第一楼小笼灌汤包子"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开封饮食文化的符号。

鲤鱼焙面:宴席上的北宋雅韵

历史渊源‌:

传说‌:相传为宋太祖赵匡胤弟妹符蓉所创,寓意"黄袍加身"。

记载‌:清光绪年间,慈禧太后与光绪帝逃难至开封时,对"糖醋熘鱼"赞不绝口,后演变为"糖醋熘鱼带焙面"。

工艺特色‌:

选料‌:采用黄河鲤鱼,肉质鲜美肥嫩。

制作‌:鱼身划瓦楞花纹,炸至金黄后浇糖醋汁;焙面细如发丝,过油炸至蓬松酥脆。

合璧‌:将焙面盖于鱼身,既可食鱼,又可蘸汁食面,有"先食龙肉,后食龙须"之美誉。

食用体验‌:

口感‌:鱼皮香脆,肉质软嫩,焙面吸饱汤汁后酥脆与软糯交织。

仪式感‌:午市现点现做,活鱼现杀,体现对食材的尊重。

文化地位‌: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豫菜十大名菜之首",是开封宴席的必备硬菜。

两者对比:北宋遗韵的不同表达


维度灌汤包鲤鱼焙面
消费场景日常小吃、夜市、早餐宴席名菜、待客硬菜
风味核心汤汁鲜美、面皮薄韧鱼酥脆、焙面蓬松、酸甜适口
文化象征市井烟火、北宋市井文化宴席礼仪、北宋宫廷文化
受众群体大众消费者、游客宴席宾客、美食爱好者

开封鲤鱼焙面的历史传说

一、与宋太祖赵匡胤相关的传说

相传,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准备登基称帝。然而,在关键时刻,他却念及旧情,不愿出手夺取皇位。此时,赵匡胤的弟妹符蓉做了两件事:一是秘密缝制了龙袍,以便时机成熟之际为赵匡胤黄袍加身;二是发明了这道享誉开封的名菜——鲤鱼焙面。

寓意‌:这道菜寓意深远。鲤鱼跃龙门的典故象征着赵匡胤只需轻轻越过挡在面前的龙门,便能化身真龙天子,恩泽天下。而盖在鱼肉身上的金丝焙面,则象征着只有皇上才能穿的龙袍,金丝盖鱼身,恰如黄袍加身的赵匡胤。

流传‌:赵匡胤登基后,对这道菜大为赞赏,并重赏了厨师。从此,这道宫廷名菜便流传了下来。

二、与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相关的传说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逃往西安。次年回銮时,他们路过开封,并在开封行宫住了一月有余。

接驾宴会‌:为了讨老佛爷欢心,开封官员精心策划了接驾宴会。在宴会上,厨师别出心裁地将龙须面过油烹炸,然后盖在烧好的软熘鲤鱼上,作为长寿面献给了慈禧。

慈禧赐名‌:慈禧太后一看大悦,见熘鱼色泽柿红透亮,鱼肉鲜嫩,焙面细如发丝蓬松酥脆。她动筷一尝,不禁连连说好。当被问及菜名时,慈禧太后说道:“下有鲤鱼,上有焙面,就叫鲤鱼焙面吧。”从此,这道名菜便有了正式的名字。

光绪称赞‌:光绪皇帝也称之为“古都一佳肴”。随行官员还写了“熘鱼何处有,中州古汴州”的条幅赐予开封府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