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西迁精神”话剧巡演,国庆登陆央视

西安交大“西迁精神”话剧巡演在国庆期间并未直接登陆央视播出,但相关内容通过纪录片形式在央视呈现,且话剧本身在多地巡演并获得广泛认可。

西安交通大学以弘扬“西迁精神”为核心创作了多部话剧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原创话剧《追忆西迁年华——向西而歌》。该剧根据交通大学西迁亲历者们的创业故事改编,以青年教师罗永生为主角,展现了老中青三代交大人扎根西部、无私奉献的感人故事,生动诠释了“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西迁精神。

e90c9ff738c81e006142ed40187c2be6.jpeg

话剧巡演情况‌:

校内外多次演出‌:自2016年首演以来,《追忆西迁年华——向西而歌》在校内外进行了多次演出,包括走进北京市育英学校、广西百色高级中学等地,将西迁精神传递给更多青年学子。

入选多项文化项目‌:该剧先后入选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大学生优秀文化进校园成果展演”项目、教育部“高校原创文化精品推广行动计划”项目,分别被中国科协和陕西省教育厅纳入“共和国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和“高雅艺术进校园”,荣获陕西省第六届校园艺术节优秀剧目奖。

创新演出形式‌: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彭康书院西迁之光青年宣讲团在交大西迁博物馆为新生团支部精心策划了宣讲、参观与话剧展演活动,创新新生养成形式,让宣讲、话剧走进博物馆。

央视呈现情况‌:

纪录片报道‌:虽然话剧本身未在国庆期间直接登陆央视播出,但央视在相关纪录片中报道了西迁精神。例如,今年9月10日是第40个教师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教育部推出的六集纪录片《教育家精神》在CCTV-4《国家记忆》栏目播出,其中第一集《心有大我 至诚报国》报道了西迁精神,展示了交大人义无反顾西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的崇高品质。

广播音乐剧形式‌:此外,西安交通大学还以“西迁精神”为核心创作了广播音乐剧《西迁西迁》,通过罗友慕教授家族四代人跨越六十年的奋斗历程,串联起多个重要历史节点。该剧采用“艺术+思政”形式,包含多首原创歌曲,并于2019年首次以广播剧形式播出,后推出舞台版本。


央视纪录片《教育家精神》是如何报道西迁精神的?

报道内容聚焦于‌:

历史背景与决策过程
纪录片详细阐述了195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为支持西部发展,决定将交通大学从上海迁往西安的战略考量。通过历史影像与档案资料,再现了迁校决策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西迁群体的奉献精神
以陈学俊夫妇等典型人物为例,展现他们携家带口、义无反顾奔赴西安的场景。陈学俊在艰苦条件下创办锅炉专业、热能工程学科,开创多相流热物理学科,一生为中国工程事业奋斗,体现了“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崇高品质。

教学与科研的坚守
纪录片记录了西迁教授们抵达西安后立即投入教学的情景:尽管条件艰苦,他们未因迁校晚开一天学、少开一节课或迟开一门实验。朱城副教授将黑板抬回家撰写教材,工程力学专业筹建者们全身心投入,彰显了教育工作者对事业的执着。

精神内涵的升华
通过交大师生在西安举行搬迁后首场开学典礼的历史画面,强调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这种精神成为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报道意义与影响‌:

弘扬教育家精神‌:纪录片将西迁精神置于教育家精神的框架下,突出教育工作者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特质,激励当代教师立德修身、敬业立学。

树立时代典范‌:通过呈现西迁群体“胸怀大局、无私奉献”的壮举,为全社会尊师重教提供生动案例,推动形成崇尚教育的良好风尚。

传承历史记忆‌:在西安交通大学第8个西迁纪念日之际播出,强化了对西迁历史的集体记忆,引导青年学子感悟前辈“至诚报国”的情怀。